意昂体育

欧美“轻视”中国,俄罗斯市场变成中国“囊中之物”

发布日期:2025-11-24 10:37点击次数:52

关于西方政客那“看不起”的态度,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事实:俄罗斯市场正逐渐从欧美手里转向中国。

每当西方决定对俄罗斯施加全面制裁时,他们的谋划中始终把中国当作个配角。在华盛顿、布鲁塞尔的决策圈里,流传着两个根深蒂固的观点。

有人说,中国的工业虽然规模大,但实力还不足,主要只出口一些中低端的产品,搞不定俄罗斯市场的核心需求;另外,也有人觉得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够稳固,人民币还不够国际化,没法替代美元、欧元在俄罗斯的地位。

这种看法可不是空穴来风,过去十年里,西方媒体一直在宣传中国制造业依赖低端代工,以及“中国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唯一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无论是螺钉,还是核电站设备,哪个都能自己搞定。

更令人觉得讽刺的是,2022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喊话“中国别帮俄罗斯”,可她办公室里的物件却大部分都来自中国:笔记本电脑用的电池是中国制造,挂在墙上的空调也是中国品牌,连会议用的签字笔,笔芯也是浙江的工厂产的。

他们压根没料到,中国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其实是凭着自身实力作出的明智选择,绝不是软弱。西方以为能逼得中国站队,要么跟着搞制裁俄罗斯,彻底得罪这个能源大国,要么就是不制裁,被贴上支持俄罗斯的标签,结果可能引来西方的联合制裁。

中国偏偏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主动采取建设性行动,一方面继续与俄罗斯保持正常的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又不违反国际规则。这种灵活的做法,正好打中了西方那些非黑即白、思维僵化政客的盲点。

市场出现空缺:西方公司退出后,中国的“补缺时机”到了

2022年3月,大众和宝马宣布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丰田和本田关闭了在俄的工厂。那会儿,西方媒体还挺乐观,觉得俄罗斯汽车市场会陷入停滞。就算中国车想进来,也没啥实力补上空缺。

他们的理由很充分,俄罗斯消费者偏爱欧美品牌,中国车质量不佳,售后服务跟不上,但现实很快打了脸,第一个填空的是中国汽车企业。

比亚迪推着汉、唐系列电动车进驻俄罗斯,既满足了那边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又开设了全天候的售后服务热线。至于奇瑞呢,为了应对俄罗斯的严寒气候,特别对汽车的低温启动系统和防滑装置进行了改进。

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国品牌车在俄国市场的份额从不到10%猛涨到61%,再加上俄罗斯本土品牌,合计占比超过了90%。

曾经被西方垄断的高端市场,如今也被蔚来、理想这些中国品牌逐步夺开了一块地,一辆蔚来ET7在莫斯科的价格已经超过700万卢布(大约人民币56万元),还是供不应求。不光是汽车,从家电到手机,从工程机械到农产品,中国企业都在精准弥补西方退出后留下的空缺。

据俄罗斯最大的家电连锁M.Video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产的冰箱、洗衣机销量同比飙升了120%。原因其实挺明白的,西方品牌撤退后,中国企业反应最快,不但能及时满足订单,还能提供俄语的售后服务。

在西伯利亚的油田上,中国产的钻井设备代替了美国Schramm的产品,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能在48小时内派人到现场进行修理,而西方公司由于制裁,根本无法派技术团队进入现场进行维护。

金融局势迎来转折点:人民币变成了俄罗斯手中的“硬通货”。

西方那些政客又出了个误判,把人民币在俄罗斯的接受程度低估了。刚开始制裁时,他们还断言,俄罗斯离不了美元和欧元,中国的人民币没有国际支付的能力,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也会很快用完。

到了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的数据显示,这个判断真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实际上,99.1%的贸易额都是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的,美元和欧元几乎已经退出了中俄贸易的主流支付体系。

没想到吧,人民币变成俄罗斯外汇储备里除了黄金之外的第二大资产了,俄央行不仅大量持有人民币,还用它来和印度、巴西这些国家进行贸易结算。

在莫斯科的街头,这种趋势挺明显,之前只能用美元换卢布的地方,现在都能看到挂着人民币兑换的牌子。大型超市里,收银台旁边也贴上了支持人民币支付的标识,连俄罗斯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开始接受人民币了。

这变化的背后,靠的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中国经济的底盘扎实,撑得住局面。以为一些西方政客会觉得怕失去西方市场,不敢和俄罗斯走得太近,其实他们忽略了中国自身的实力—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国内市场,绝对不是轻飘飘就能撼动的。

就算没有西方市场,中国企业还是能靠国内和新兴市场支撑下去。更关键的是,中国手里有俄罗斯需要的工业产品,而俄罗斯则拥有中国所需的能源和资源,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可不是西方的制裁能轻易割断的。

狂妄的后果:西方失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市场

中国企业一骨碌地在俄罗斯市场打拼,反倒让西方公司只能叹一口气。大众汽车2023年的财报一出来,便显示因为退出俄罗斯市场,整年的收入减少了大约80亿欧元。

因为放弃俄罗斯的油气项目,壳牌石油损失了超过200亿美元的投资回报,更长远的影响是,西方在俄罗斯消费者心理的信任度,正一天天往下走。

俄罗斯《生意人报》进行过一次调查,2022年之前,70%的俄罗斯消费者觉得欧美品牌的质量更棒,到了2023年,这个比例变成了35%,反而认为中国品牌性价比更高的消费者,从20%涨到了62%。

这个观念的变化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积累的。当西方公司因政治因素纷纷退出市场时,中国企业靠着稳定的供应链、优质的服务水平以及本土化的商品,逐渐赢得了俄罗斯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西方政客的骄傲让他们错失了重新塑造全球经济格局的好机会,本来他们打算通过对俄罗斯的制裁,巩固美元的霸主地位和西方在技术方面的垄断,但没想到,这反倒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技术出口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窗口期。

结语

现如今再回头看俄罗斯市场,咱们会发现,西方并不是主动把市场让给中国,而是因为自己看的不准,反而自己把市场拱手让给了中国。

这帮政客总觉得中国消化不了啥,却没想到,中国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个还得依赖西方的国家了。现在一旦中国有实力生产出全球顶尖的产品,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金融结算体系,还能和别的国家平等合作,西方的那点傲气,最终只会变成他们自己的吃亏。

随着中俄合作越发紧密,从北极的天然气输气管道到远东的联合开发区,再到太空探索和数字经济方面,中国还会不断在那些被西方忽略的领域弥补空缺。

曾经轻视中国的西方政客,或许最终会意识到,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中,傲慢从来都不是强大的标志,而是衰落的先兆。

#晒本命时间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