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芭芭拉化身普通女工,深入底层体验真实生活,揭示社会隐秘现象

发布日期:2025-10-27 06:03点击次数:198

你说这事儿闹的,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就想问一句,咱们这是活在哪个年代?前几天那个“高学历女找不到工作,去送外卖”的帖子还没凉透呢,这不,又来个猛的。我昨天看到一个消息,直接就给气笑了,不是那种开心的笑,是那种带着无奈和一点点憋屈的笑。

不是,你们有没有觉得,最近这种新闻特别多,就是那种,你以为已经够魔幻了,结果总有更魔幻的蹦出来?我刷手机的时候,看到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那些985、211毕业的,甚至海归,他们现在流行去干什么?去打零工,去体验生活,美其名曰“寻找自我”,甚至有人直接就奔着“体验底层生活”去了。我当时就想,这到底是真的在“体验”,还是没办法的“选择”,然后还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给自己开脱?

我查了一下,之前有一份《中国零工经济发展报告2023》提到,2022年中国的零工经济从业者已经突破了2亿人,其中,90后和00后占比超过了50%。这个数据你们细品一下,不是一小撮人,是好大一群年轻人。而且,报告里还特意强调,这其中不乏高学历人才。你看,这不是我瞎说,白纸黑字的数据摆在那里。这些年轻人,他们是在主动拥抱灵活就业,还是说,他们能选择的余地,真的就只剩这些“灵活”的工作了?

你再想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芭芭拉·厄恩赖希,她为了写《我在底层的生活》,自己跑去当服务员、当保洁,就为了体验那些为了最低工资挣扎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她是去“潜伏”的,带着批判和反思的目的。可现在呢?我们这儿,是年轻人主动往这“底层”里钻,美其名曰“体验”。我觉得这背后,是不是少了点什么?还是多了点什么?

你还记得吗,前几年,有个新闻说一个研究生毕业去养猪。当时大家一片哗然,觉得这是不是大材小用?可现在呢,送外卖、跑网约车、做住家保姆,这些好像都成了“体验生活”的新潮流。我不是说这些工作不好,每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但是,这些高学历的年轻人,他们接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结果他们的才华和知识,却只能在这种“体验”里才能找到价值,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吗?或者说,是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所谓的“意义”?

我前阵子看了《南方周末》的一个报道,里面采访了一个北大毕业生,她去做了保姆,月薪两万多。她说自己压力没那么大了,也挺开心的。我当时就想,是啊,钱是挣到了,但她学了那么多东西,真的就只为了换一份高薪的保姆工作吗?还是说,在她看来,这是当下最优解,或者说,是她唯一能抓住的“体面”?毕竟,大厂裁员、创业维艰,你身边是不是也有朋友,以前觉得“前途无量”,现在也时不时抱怨说“不知道还能干点啥”?

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值得琢磨。这种“体验底层”的风气,是不是也有点“去精英化”的意味?就是说,你读了再好的学校,学了再多的知识,最终你还是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生活劳动中去。这听起来有点浪漫,有点接地气,但细想一下,是不是有点危险?如果大家都不去追求那些“高大上”的、需要长期积累和专业深耕的领域,都去“体验”了,那我们的社会创新、科技进步,靠谁来支撑?

我不是反对大家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也不是说学历就决定了一切。只是这种现象,它不是个例,它越来越普遍,背后肯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是就业市场结构性的问题?是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还是年轻人的价值观真的变了,不再追求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我真觉得,这不只是几个人的选择问题,这关乎到一个群体的命运,也关乎到我们整个社会未来怎么走。你说,当那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都去“体验生活”了,这究竟是他们的无奈,还是这个时代的无奈?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