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房价跌穿房贷!老百姓背债上班,为啥越还越穷?

发布日期:2025-11-23 20:22点击次数:132

房贷倒挂不是房地产的感冒,而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场“体检报告”。当市场价低于剩余房贷成为常态,我们终于不得不承认:用债务堆起来的房价,终究要被收入增长的“地心引力”打回原形。这场看似局部的楼市波动,撕开的是一个更扎心的真相——过去十年,我们用银行的钱、未来的钱,甚至外国的钱,强行撑起了一个“永远涨”的神话,却唯独忘了问一句:支撑房价的,到底是真金白银的收入,还是自欺欺人的泡沫?

一、房贷倒挂:被收入戳破的“皇帝新衣”

“房价每月涨1000元/平”“一年翻番”——2017到2018年的楼市狂欢,至今仍有不少人记忆犹新。但鲜少有人较真:当一个城市的房价从2万/平跳涨到5万/平,当地白领的工资是否从5000元/月涨到了1.25万元/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7.3%、6.5%,而同期70城房价同比涨幅最高达12.6%(2018年1月)。这种“房价跑赢收入两倍”的畸形增长,本质上是用杠杆透支未来的购买力。

购房者掏空六个钱包付首付,再背上30年房贷,本质是用“未来30年的收入预期”为当下的高房价买单。可当未来收入不仅没增长,反而因经济下行出现失业、降薪时,“预期”就成了泡影。银行APP上的剩余房贷数字没变,但市场价已跌穿首付,这种“资产负翁”的窘境,不是个别炒房客的“投资失败”,而是整个市场对“房价脱离收入”的自动纠偏。

更值得深思的是房企端的债务游戏。2017年某头部房企拿地时喊出“面粉贵过面包”,背后是其负债率高达85%的财务报表;2018年某房企海外发债利率突破15%,仍在疯狂加杠杆。这些用国内外借贷堆起来的“地王”,最终都要靠购房者的房贷来接盘。可当购房者自身都成了债务奴隶,这条“房企借债-高价拿地-购房者借债买房-房企还债”的链条,必然在某个环节断裂。

二、债务支撑的繁荣:左手借债,右手还钱的死循环

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本质是一场全民加杠杆的盛宴。但这场盛宴的诡异之处在于:参与者都在用别人的钱狂欢。购房者用银行的钱买房,房企用银行和外资的钱盖房,地方用土地财政的钱搞基建。可常识告诉我们:债务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移或叠加。

从居民端看,2023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达62.4%,其中房贷占比超50%。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每月收入的30%-50%要用于还房贷,可支配收入被严重挤压。当年轻人不敢消费、不敢生育,当中年人担心失业断供,消费市场的“内需不足”就成了必然。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3.2%,低于GDP增速,背后正是居民部门“负债累累不敢花”的真实写照。

从企业端看,房企的债务窟窿更触目惊心。截至2024年底,房企海外债违约规模超3000亿美元,国内债券违约超5000亿元。这些债务不仅包括银行贷款,还有信托、理财、供应商欠款等隐性负债。某房企2023年财报显示,其有息负债达8000亿元,而货币资金仅1200亿元,这种“资不抵债”的局面,直接导致其项目停工、购房者维权。

更关键的是,这场债务游戏没有创造增量财富。房地产作为“内循环产业”,上下游如建材、装修、家电等,本质是“左手倒右手”的国内财富转移,几乎不产生对海外的净收入。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达6836亿美元,主要来自制造业、新能源等实体产业;而房地产相关的服务贸易逆差却达870亿美元(海外发债利息、外资房企利润汇出等)。这种“实体产业挣外汇,房地产耗外汇”的结构,导致整体财富增长被拖慢。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左手借债、右手还钱”的内循环,而不是“挣外国人的钱”的外循环,“挣钱越来越难”就成了全民共识。因为财富总量没增加,大家都在存量里内卷:企业卷价格,员工卷加班,可卷来卷去,蛋糕没变大,只是分蛋糕的人更累了。

三、财富创造能力不足:房地产为何带不动“共同富裕”?

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创造财富,而财富创造的关键是“挣别人的钱”。制造业出口一台冰箱能挣外国人的钱,新能源车企卖一辆电动车能挣外国人的钱,这些“挣外汇”的产业才能真正增加国家整体财富。可房地产呢?它能让北京的房子从3万/平涨到10万/平,但这个过程中没有一分钱来自海外,只是国内财富的重新分配——有人靠房子增值暴富,就有人为高房价买单变穷。

更麻烦的是,房地产的“虹吸效应”挤压了其他产业的资源。过去十年,社会资本大量涌入房地产,某互联网巨头2017年突然宣布“千亿造车”,最终却转头去搞长租公寓;某制造业企业年利润10亿,却宁愿花20亿拿地盖厂房出租,也不愿投入研发。当资本都涌向“躺赚”的房地产,而非“慢赚”的实体经济,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海外竞争力必然被削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越发展越内卷”的怪圈:房地产虽然拉动了GDP,但没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步增长。2013-202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6.2%,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仅5.8%,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速更低。当经济增长的红利更多被房地产和金融资本拿走,普通劳动者的获得感自然会下降。

四、破局之路:从“债务依赖”到“财富创造”的必然转向

房贷倒挂带来的阵痛,本质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刮骨疗毒”。要走出困局,唯一的路是重建“财富创造”的引擎——不再依赖房地产的债务扩张,而是靠高科技产业集群挣外国人的钱。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5个以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正是瞄准了这条路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90万辆,占全球份额60%,不仅挣回外汇,还带动了电池、电机、芯片等产业链升级。光伏产业同样如此,全球70%的组件来自中国,每年为国家创汇超500亿美元。这些“能挣外国人钱”的产业,才是经济的真正脊梁。

从政策层面看,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超600家,这些数据都在释放一个信号:资源正在从房地产向高科技转移。当某新能源车企用海外市场利润反哺国内研发,当某芯片企业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量产,这些“硬科技”创造的财富,才能真正流向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形成“挣外汇-增收入-扩消费-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五、未来的转机:阵痛之后,经济的“新造血功能”正在形成

房贷倒挂不是终点,而是经济结构优化的起点。当房地产的“旧引擎”减速,高科技产业的“新引擎”正在加速。这种转型虽然伴随阵痛——房企出清、土地财政减少、部分行业收缩,但长远看,只有摆脱对债务的依赖,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对普通人而言,这场转型意味着机会的重构。过去“买房躺赢”的时代结束了,但“掌握硬技能”的价值在上升:一个芯片工程师的年薪可达50万,一个新能源汽车设计师的岗位需求增长300%,这些“能为国家挣外汇”的职业,正在成为新的“铁饭碗”。对企业而言,只有那些能打开海外市场、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才能在新周期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国家层面看,十五五规划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战略,本质是在打造“新的财富造血功能”。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像华为、比亚迪那样“用技术挣全球的钱”,当居民收入增长不再依赖房价泡沫,当“房贷倒挂”从新闻变成历史,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房贷倒挂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过去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也照出了未来转型的必然方向。这场由房价下跌引发的讨论,本质是关于“如何创造真实财富”的全民思考。当我们把目光从“房子值多少钱”转向“能挣多少钱”,从“债务扩张”转向“技术突破”,从“内卷存量”转向“开拓增量”,就会发现:破局的钥匙,从来不在房价的涨跌里,而在每个普通人、每个企业、每个产业“为国家挣回外汇”的能力里。困难是暂时的,转型是必然的,而光明,永远属于那些看懂趋势、拥抱变化的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