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特朗普称中国试新武器,中方大量囤油,美能源安全成关键

发布日期:2025-11-23 14:21点击次数:138

最近后台有朋友转给我几条新闻,问我怎么看。

一条是特朗普又开炮,说我们偷偷在搞核试验;另一条是华尔街日报在算账,说我们前九个月每天进口的石油超过1100万桶,其中上百万桶都进了储备库。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火药味和汽油味混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宏大叙事。

聊这事之前,我想先说说我家里的一个习惯。

我爸是个老派人,对家里的“战略储备”有种近乎偏执的执着。

每年冬天来临前,他都会把阳台一个空着的大储物柜塞满。

不是什么金银细软,就是大米、面粉、食用油,还有几箱压缩饼干和午餐肉罐头。

我妈老说他,和平年代搞得像要打仗,净花冤枉钱,东西放过期了还得扔。

我爸也不反驳,就笑呵呵地说一句:“这是花钱买个心里踏实。”

这句话我琢磨了很久。

其实,这就是最朴素的“风险对冲”。

那点米面油的钱,是一笔支出,算“金钱账”,我们家是亏了。

但换个账本算“情绪账”,这份“随时有饭吃”的底气,让一个家庭在面对任何不确定性时,焦虑感会低很多。

这笔账,我爸算得很精明。

好了,说回那两条新闻。

把国家想象成一个超级大家庭,很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

特朗普的言论,我们可以先放一边。

这种为了选举和政治议程放出来的“嘴炮”,属于信息流里的“噪音”,听多了伤神。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不动声色的、用真金白银和物理实体投票的行为。

比如,买石油,买黄金。

我们来捋一捋这笔国家账。

海关总署的数据很清楚,日均进口超1100万桶石油。

这是个什么概念?

全球每天的石油消费量大概在1亿桶左右,我们一家就占了十分之一强。

其中还有100万到120万桶被储存起来,意味着我们每天都在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支付一笔“保险费”。

这笔保险费贵不贵?

当然贵。

按照当时布伦特原油68美元一桶算,每天光是存起来的这部分,就要花掉近8000万美元。

一年下来就是近300亿美元。

这还不算仓储、维护的巨大成本。

从纯粹的“金钱账”来看,如果油价下跌,这笔储备就是一笔浮亏。

但我们换个账本,算算“安全账”和“机会成本账”。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这话一点不夸张。

你开的车,你身上穿的化纤衣服,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电池(很多来自石化副产品),甚至你吃的粮食(化肥来自天然气和石油),都离不开它。

一旦这根血管被堵住,或者血液变得极度昂贵,整个经济体会发生什么?

拉长时间轴看,历史早就给过答案。

1973年石油危机,油价飙升4倍,西方工业国生产下降14%,习惯了高增长的日本甚至出现了战后首次经济负增长。

那是一次供给侧的休克。

现在的情况比1973年更复杂。

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的石油生产和出口面临制裁压力,虽然它承诺对我们保障供应,但这种“承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里值多少钱,得打个问号。

中东那边,任何一个地缘小火花都可能影响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运。

所以,现在花钱囤油,本质上是在对冲未来可能出现的“供给休克”风险。

万一哪天真的出事了,油价飙升到150甚至200美元,我们有储备,就有了缓冲垫,不至于让整个经济瞬间停摆。

比起那种损失,现在这点“保险费”是不是就显得很值了?

这是在用确定的成本,去对赌一个不确定但后果极其严重的未来。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全球范式转移:从“Just-in-Time”(准时制生产)到“Just-in-Case”(以防万一)。

过去三十年,是全球化高歌猛进的三十年。

核心逻辑是“效率至上”。

供应链被拉到最长,库存被压到最低,所有环节都追求“刚刚好”。

一辆汽车的零部件可能来自三十个国家,大家默认全球贸易会永远顺畅,货物会像血液一样在全球血管里低成本、高效率地流动。

但新冠疫情和接二连三的地缘冲突,就像两次大范围的压力测试,暴露出这个“Just-in-Time”系统的脆弱性。

一个港口堵了,全球航运就乱套;一个地方打仗,能源和粮食价格就上天。

大家突然发现,为了极致的效率,我们牺牲了“韧性”。

于是,“Just-in-Case”的思维开始回归。

国家层面,表现为建立战略储备(石油、粮食)、推动关键产业链回流或“友岸外包”。

企业层面,则是从单一供应源转向多元供应源,宁愿成本高一点,也要保证供应链不断裂。

中国大规模囤积石油,以及连续12个月增持黄金、将美债持有量降至8500亿美元的低位,都是这个“Just-in-Case”逻辑下的操作。

这不是什么秘密的备战信号,而是在为一个“高摩擦”的世界做准备。

黄金是对冲美元信用的风险,石油和粮食是对冲物理世界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本质上,都是在给国家这个大家庭,建立一个更厚的“财务安全垫”。

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自私”的囤积行为,在客观上反而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也承认,在全球供给端不确定性增加(制裁、OPEC+增产不及预期)的时候,中国稳定且透明的储备需求,像一个巨大的“买盘”,托住了油价,避免了因恐慌预期导致的暴涨暴跌。

所以,再回过头看特朗普的那些话,就觉得有点像小孩子在旁边吵闹,而大人们则在默默地搬东西、加固房子。

谁是噪音,谁是信号,一目了然。

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那些充满情绪的指责,而是全球资本和实体货物的流向。

钱和东西的去向,比任何言论都更诚实。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宏大的范式转移也并非与己无关。

国家在增加“韧性”,我们个人的家庭财务,是不是也该多一点“Just-in-Case”的思维?

比如,你的应急储备金够不够覆盖6个月以上的开销?

你的资产配置,是不是过于集中在单一类型的资产上?

当外部世界从“风平浪静”切换到“风高浪急”模式时,我们自己的小船,也需要加固一下。

说到底,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最核心的安全感,都来自于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这笔账,我爸几十年前就想明白了。

共勉共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