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2 21:22点击次数:174
曾经称霸春节档、让无数观众捧腹又热血沸腾的香港电影,如今在内地市场几乎“蒸发”。
2019年《新喜剧之王》的惨败,像一道分水岭,彻底暴露了港片的颓势。
昔日巨星成龙连续八部电影票房口碑触底,周星驰长达六年未有新作面世。 2023年15部港片登陆内地,仅5部破亿。
2025年截至目前,港片票房冠军竟是一部经典重映的《花样年华》。 62岁的甄子丹宣布回归,带着《导火线2》《叶问5》《功夫》三部新片,被许多人视为“港片最后的弹药”。
成龙电影8连扑的尴尬现实
成龙近年仿佛陷入一场魔咒。 从《机器之血》到《急先锋》,再到《龙马精神》,连续八部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双双触底。
2017年或许是一个转折点,当年的《英伦对决》还被视作成龙近年口碑不错的作品,但自此之后,其电影品质的下滑似乎变得不可逆转。
有统计显示,成龙近六年来的多部新片累计亏损巨大。
更让影迷感到失落的是,这些影片在评分网站上的表现也难如人意,多部作品未能达到及格线。
曾经的票房金字招牌,如今似乎难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2023年,其主演的《狂怒沙暴》甚至未能在中国内地上映,转而在部分海外市场上映并登陆流媒体,票房表现惨淡,据估算亏损严重。
有分析认为,成龙电影号召力的下滑,一方面源于其年事已高,难以再现以往高强度的动作场面。
另一方面,影片在剧本选择和类型尝试上也未能完全契合市场需求,甚至有时被指跟风热门题材却未能把握精髓。
周星驰的漫长沉寂与创作瓶颈
相较于成龙作品的接连失利,周星驰则选择了另一种状态——长达六年的沉寂。 自2019年《新喜剧之王》后,星爷便未有新导演作品与观众见面。
事实上,周星驰作为演员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间更早便已停止。
这种沉寂背后原因复杂,有观点认为可能包括对电影行业现状的某种失望、自身创作灵感的瓶颈、以及将部分精力转向其他商业领域等因素。
备受期待的《美人鱼2》命运多舛,因后期制作与市场考量等因素上映遥遥无期。
尽管新项目《少林女足》已宣布,试图打出“姊妹篇”的情怀牌,但观众是否还会为冷饭情怀买单,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毕竟,此前成龙的《龙马精神》、周润发的《别叫我“赌神”》等片的市场反响,已经验证了老牌巨星的情怀牌效应正在急速褪色。
周星驰的淡出,无疑让那些期待原汁原味“无厘头”喜剧的影迷感到心焦。
港片救市梦碎与大制作血亏
回顾近年港片在内地市场的表现,可谓屡屡受挫。 2021年,《怒火·重案》曾以超13亿的票房刷新港片在内地的票房纪录,让不少人高呼“港片接班人已至”。
然而这一希望转瞬即逝。 2022年,古天乐倾注大量心血与资金的科幻巨制《明日战记》,在市场竞争中未能达到预期票房,巨额投资面临回收压力。
2023年更是堪称港片的“修罗场”。
全年有15部港片登陆内地市场,但仅5部票房破亿。 《扫毒3:人在天涯》口碑崩盘,集结了梁朝伟、刘德华两位影帝的《金手指》,尽管投资巨大,最终票房也未达预期,以血亏收场。
曾经“港星一出,必属精品”的市场信仰,在残酷的现实检验中逐渐瓦解。 大制作的频频失利,严重打击了资方对港片的信心。
2025年现状:老片重映夺冠与甄子丹的背水一战
2025年港片在内地市场的表现,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困境。
截至目前,年度港片票房冠军竟是王家卫经典重映的《花样年华》,票房为6164万元;第二名是由古天乐主演的《恶行之外》票房仅1364万元,其余作品无一破千万元。
这一尴尬的数据表明,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纯正港片新品极度匮乏,甚至需要依靠经典重映来撑场面。
在此背景下,甄子丹宣布回归,并带来《导火线2》、《叶问5》、《功夫》三部新片,无疑被市场和社会舆论视作港片“最后的弹药”。
其中,《叶问5》最为引人关注,尽管第四部已被许多观众视为该系列的圆满收官之作,甄子丹也曾宣称“不再拍功夫片”。
此次重启,其故事走向和市场需求备受关注。 然而,现实是港片能打的知名IP所剩无几,《扫毒》系列、《反贪风暴》系列等过往热门IP的口碑已显疲态,甚至出现崩坏迹象。
若甄子丹的这几部新片,尤其是《叶问5》再次市场失利,港片恐将彻底失去其在内地市场的招牌。
演员青黄不接与合拍片的困境
港片面临的另一个致命问题,是演员和幕后人才的严重青黄不接。 目前能扛起票房大梁的,依然是甄子丹(62岁)、古天乐(55岁)、刘德华(64岁)等资深演员。
被寄予厚望的谢霆锋也已45岁。 当这批演员逐渐老去,打不动时,港片还能依靠谁来支撑? 年轻一代演员中,缺乏具有广泛号召力的领军人物。
与此同时,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已成为主流,但其中许多作品为了适应更广阔的市场,在风格和内容上做出调整,有时导致“港味”淡化,变得有些不伦不类。
尽管有些合拍片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一些核心港片影迷却觉得失去了原初的韵味。
香港导演北上拍片,经历了早期的“水土不服”后,逐渐摸索出一些门道,但如何在内地市场规律与港片特色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是一个持续面临的挑战。
纯粹的、原生态的香港本土电影产量已大幅萎缩,且多为小成本制作,影响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