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01:53点击次数:142
康熙帝有35个孩子,其中按顺序算有24个。但真正能长大的只有20个。在这20个儿子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与皇位争夺战的皇子,共有9个。另一类是从未参与争夺的皇子,共有11个。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这20个儿子的结局。
九位争夺王位的皇子最后的命运
大王子名叫胤禔
胤禔是康熙皇帝二十个儿子中的老大,他的母亲是康熙初年有名气的惠妃纳兰氏。不过,因为他的母亲不是皇后,康熙早早就选定了赫舍里皇后生的胤礽作为太子。所以,虽然胤禔是康熙的长子,但他并没有机会继承皇位。
成年以后,胤禔对弟弟胤礽的太子地位产生了觊觎之心。由于他们是九个兄弟中年龄最大的两个,所以从争夺储位开始,胤禔和胤礽就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斗智斗勇。
胤禔不仅长得好看,还特别擅长带兵打仗。他曾跟着康熙皇帝三次去打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因为立下了大功,被封为直郡王。于是,他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经常在皇帝面前说胤礽的坏话。而胤礽确实变得越来越傲慢,不守规矩,这些事情最终让康熙皇帝下定决心废掉太子。
康熙皇帝废除了太子胤礽之后,胤禔误以为胤礽被废后被关了起来,觉得这是自己晋升的机会。他急于在康熙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请求康熙皇帝处死胤礽。这激怒了康熙皇帝。后来,康熙皇帝调查发现,胤禔曾经对胤礽施加了镇魇之术,并雇佣了武林高手张明德企图刺杀胤礽。康熙皇帝非常生气,但最终还是不忍心亲手杀害自己的儿子。于是,他下令剥夺了胤禔的爵位,并将他终身囚禁在直郡王府。
胤禔被关押后,彻底放开了自己,过上了不断生育的日子。因为他不能外出,只能每天和被一同关押的妻妾在房间里做运动。
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胤禔就被关押起来,一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享年63岁。在这漫长的26年里,他一共有了9个孩子。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被关押的这些年里,他还又多了20个孩子。这足以说明,胤禔在被关押期间的生活过得相当轻松自在。总的来说,虽然胤禔被关押了26年,但他的结局还算不错。
废太子胤礽,历史上的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是皇帝的正宫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由于胤礽是皇后所生的嫡子,再加上孝诚仁皇后在生他时不幸难产去世,康熙皇帝便在他出生不久后立他为太子。
康熙皇帝对胤礽从小失去母亲感到非常同情,因此对他特别宠爱,甚至允许他以太子的身份享受一些皇帝的待遇。然而,康熙的过度溺爱导致胤礽变得越来越骄横和不守法纪,他还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康熙的权力构成了威胁。因此,胤礽最终被康熙废除太子之位两次,并被彻底软禁。
在1713年,胤礽再次被康熙帝废黜,并被软禁在咸安宫。他和他的妻子儿女也被一同关押。直到1724年,胤礽去世,享年51岁。在这12年的囚禁中,胤礽竟然生下了10个孩子,这可能说明他在狱中的生活条件还不错。尽管如此,胤礽去世后,雍正帝对他很宽容,追赠他为理亲王。因此,胤礽成为了那些被废黜的太子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胤祉。
胤祉是康熙帝的第三个儿子,他的妈妈是康熙初期四大妃子之一,荣妃马佳氏。他曾经随康熙帝去征讨噶尔丹,还主持编纂了一些古代科技类的图书。他既有文才,又能武艺高强,是康熙众多皇子中文武双全的佼佼者。因此,他得到了康熙帝的特别宠爱,并被封为诚亲王。
胤祉这个人内心世界很深,不容易让人看透。他很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面上装作对政治没什么兴趣,但实际上一直暗暗打算争夺太子的位置。
胤祉在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心里开始变得不平静。他看到大哥和二哥都被关了起来,心想储君的位置说不定会落到自己头上,于是心里美滋滋的,经常在王府里摆出一副皇储的架子。这一举动让雍正察觉到他野心不小,也埋下了对他的猜忌。
雍正当上皇帝后,对胤祉一直有所猜疑,对他严加防范。到了雍正八年的那一年,也就是1730年,康熙帝的第十三子胤祥去世了。在胤祥的葬礼上,胤祉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这让雍正找到了理由,不仅削去了胤祉的爵位,还将他终生软禁在景山的永安亭。
胤祉是九子夺嫡中最后一位被关押的皇子,他在囚禁了两年之后,于雍正十年(1732年)因心情抑郁去世,享年56岁。相比胤禔和胤礽,胤祉的结局并不算好。
四阿哥胤禛后来成为了雍正皇帝。
雍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在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中胜出,最终成为了雍正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勤政的皇帝之一,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阿哥胤禩
胤禩是康熙众多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个,他的母亲是良妃卫氏。从小他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勤奋学习,因此深受康熙的喜爱,并在康熙年间被封为贝勒。
康熙皇帝的赏识让胤禩产生了争夺太子位置的想法。他联合了弟弟们,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和皇十四子胤禵,组成了一个支持他的团体,即所谓的“八爷党”。他们积极参与储君之位的竞争。然而,在太子被废黜的时候,胤禩的活动特别频繁,他的野心也变得非常明显,这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康熙皇帝的宠爱和信任。
当康熙的宠爱和信任离开他,胤禩立刻转向了与他关系密切的胤禵,继续参与皇位争夺。在这段时间里,胤禵和胤禩二人对雍正能否顺利继承皇位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雍正皇帝登基后,胤禩等人并没有表现出顺从的态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雍正先是封胤禩为廉亲王,接着逐步削弱其他反对势力。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被指控犯下四十多项大罪,不仅被剥夺了爵位和宗族身份,还被改名为阿其那,关押在宗人府。半年后,胤禩在牢狱中因咳血去世,年仅45岁,结局十分凄惨。
胤禟是清朝的皇九子。
胤禟是康熙皇帝的第九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康熙四大妃之一的宜妃郭络罗氏。从小他就非常聪明,不仅掌握了拉丁语和俄语,还非常尊敬那些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充满好奇,性格上也以大方豪爽著称。因此,康熙皇帝也非常喜欢他,并授予他贝子的爵位。
在废除两位太子之后,他曾被赋予重任,与胤祉、雍正、胤禵等四人轮流掌管国家政务。从这件事来看,胤禟曾经也有机会成为太子。不过,他对皇位并没有强烈的欲望,反而更愿意支持自己的同党胤禵登上皇位。
雍正即位后,胤禟不肯屈服,这让雍正十分不满。到了雍正四年,也就是1726年,雍正罗列了二十八项罪名给胤禟,取消了他的爵位,还把他从皇族名单中除名,并改了他的名字为塞思黑。胤禟被关押在保定直隶总督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甚至比其他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还要差,只是比胤禩稍好一些。然而,胤禟在被囚禁不到半年,就在他43岁生日的第二天去世了,他的结局十分悲惨。
清朝的第十个皇子叫胤誐。
胤誐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家族在历史上很有名,温僖贵妃的姐姐更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也就是孝昭仁皇后。胤誐的父亲遏必隆曾是康熙初期四位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家族是清朝开国初期五位重要大臣之一额亦都家族的后代。遏必隆是额亦都的幼子,而他的母亲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穆库什。
胤誐的曾祖父、曾外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努尔哈赤,所以他的出身非常尊贵。正因为如此,康熙皇帝封他为敦郡王。然而,胤誐性格粗犷,不太受人喜欢,因此他没能成为皇位继承人。尽管如此,他还是大力支持胤禩,这让他在雍正心中留下了不快的印象。
雍正当上皇帝后,胤誐不但不认他这个大哥,还出言不逊,侮辱了雍正。因此,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以欺君的罪名剥夺了胤誐的爵位,并把他关在宗人府。不过,胤誐心态还算乐观,并没有把被关的事放在心上,最终熬过了雍正的统治。后来,雍正的大侄子乾隆继位,便释放了他,并赐给他镇国公的爵位。直到乾隆六年(1741年),胤誐去世,享年59岁。在众多参与九子夺嫡失败的皇子中,胤誐的结局算是相对较好的。
清朝的第十三位皇子,胤祥
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敏妃章佳氏。从小,胤祥就与雍正皇帝关系密切。因此,胤祥和雍正皇帝都被视为争夺皇位的胜利者。雍正皇帝登基后,非常信任胤祥,不仅封他为怡亲王,还给了他重要的职位,让他负责户部、吏部以及会考府、圆明园禁军等关键职务。这充分体现了雍正皇帝对他的喜爱和信任。
胤祥同样是个感恩图报的人,他在处理政务时非常认真负责,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亲自过问。可以说,在雍正帝的政绩中,胤祥的贡献至少占了一半。他的这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性格,最终让他因国事操劳过度而累垮了身体。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因劳累过度去世,享年44岁。
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特别批准了他的怡亲王爵位可以世袭,使得胤祥成为了清朝建国以来第九位享有铁帽子王尊荣的亲王。雍正皇帝还特许胤祥不必避讳皇帝的名讳,这让胤祥成为了清朝史上唯一一位不受此限制的大臣。总的来说,胤祥的一生还算圆满,只是遗憾的是他的寿命相对较短。
康熙皇帝的第十四位儿子,名叫胤禵。他是康熙帝众多皇子中的一个,备受关注。胤禵以其出众的才华和能力,在皇室中崭露头角,成为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和讨论的人物。他的经历和故事,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命运的波折,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胤禵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妈妈是德妃乌雅氏。德妃是康熙帝的四大妃嫔之一,也是雍正帝的亲生妈妈。所以,胤禵和雍正帝是同一位妈妈生的亲兄弟。
尽管他们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亲兄弟,但他们却成了对手。胤禵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康熙皇帝晚年时被封为贝子爵位,并带领军队成功平定了由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引发的叛乱。然而,因为胤禵与胤禩结成了党派,不愿意向哥哥雍正称臣,这使得雍正对他产生了猜疑。
雍正四年,即1726年,雍正帝因为十四条重罪剥夺了胤禵的爵位,并将其囚禁在景山寿皇殿。胤禵心态豁达,熬过了哥哥雍正的寿命。乾隆帝继位后,将他释放,并起初封为镇国公,之后又晋升为恂郡王。直至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胤禵去世,享年67岁。在众多争夺皇位失败的儿子中,胤禵的结局堪称最佳,因为他与雍正帝是同母所生。
十一个没有卷入权力斗争的皇儿子孙的命运
皇五子胤祺
康熙的第五个儿子胤祺,他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因此他和胤禟是同母兄弟,但胤祺的性格和胤禟截然不同。
胤祺从小由康熙的亲生母亲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照顾长大,九岁时还不会写汉字,只会满文和蒙古文。后来才慢慢接触汉文化,但相比其他兄弟,他的汉文水平稍微差点。胤祺身上更多的是满蒙男人的朴实和直率,再加上后来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长大后的他性格憨厚、直率,同时又谦逊温和。
胤祺的汉文化底子不厚,性格也不适合当皇储,所以他很清楚自己不适合参与这场争夺。他是康熙所有没有参与储位争夺的皇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不过,康熙非常喜欢胤祺,曾经称赞他“这孩子心地最善良,为人厚道”。因此,在康熙的时期,胤祺就被封为恒亲王。
雍正登基后,胤祺紧跟在废太子胤礽之后上书祝贺,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这让雍正非常满意,对胤祺也很好。到了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享年54岁。雍正对他的离世非常悲痛,亲自为他写了一篇祭文,称他为“性情温和,行事谨慎,乐于助人”。从康熙和雍正对胤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忠厚善良的人。所以,可以说好人有好报,胤祺在康熙众多儿子中的结局算是比较好的。
清朝的第七个皇子胤祐
康熙的七儿子胤祐,他的妈妈是成妃戴佳氏。因为成妃的家庭背景普通,加上胤祐从小腿脚不方便,所以这对母子在康熙眼里不太重要。胤祐甚至还差点被康熙送给顺治的第七子隆禧做儿子。
尽管胤祐不被康熙特别看重,但他非常勤奋。成年后,他主动请求跟随康熙出征噶尔丹,立下了不少功劳。之后,他逐渐赢得了康熙的喜爱,被赋予管理八旗军务的重任,并被晋升为淳郡王。
胤祐因为身体残疾,虽然手握兵权,但没有参与争夺太子之位。雍正登基后,胤祐表现出了忠诚和支持,因此雍正对他也很优待,还封他为淳亲王。
雍正八年,也就是1730年,胤祐因病去世,享年50岁。雍正对他的离世感到非常悲伤,亲自为他写了一篇祭文,称赞胤祐为人谨慎小心,安分守己。从这篇祭文可以看出,雍正对胤祐非常认可。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胤祐的结局算是比较好的一个。
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名叫胤祹。
康熙的第十二子胤祹的生母是定妃万琉哈氏,她的家族出身不高,所以康熙对胤祹母子并不重视。胤祹出生没多久,就被康熙交给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亲信丫环苏麻喇姑抚养。
苏麻喇姑一生经历了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个皇帝的统治时期,见识了很多宫廷里的事情。因为她信奉佛教,所以她影响下的胤祹从小就没有什么野心,没有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也不争夺皇位。
苏麻喇姑去世后,胤祹为她守灵并穿上丧服,这让康熙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因此,康熙特别封他为贝子,并对他十分赏识和喜爱。
雍正登基后,胤祹公开表示支持,因此雍正特别将他封为履郡王。雍正去世后,胤祹在乾隆这里备受重视,被进一步封为履亲王,还获得了许多特殊待遇,比如在皇帝面前不用跪拜,还可以在紫禁城里坐轿骑马。此外,他还被授予议政王的职务。在乾隆初期外出巡视时,胤祹通常留在京城处理朝政,这表明乾隆和胤祹的叔侄关系十分融洽,胤祹也得到了极高的礼遇。
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1763年,胤祹去世了,享年78岁。他是康熙众多皇子中活得最久的一位。不仅胤祹长寿,他的母亲定妃也很长寿,活到了97岁,是清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妃嫔。胤祹在康熙的儿子们中,也算是结局最好的一位了。
雍正皇帝的十五弟胤禑
康熙的第十五个儿子胤禑,他的亲生母亲是密妃王氏。但从小他就由雍正的母亲德妃带大。尽管如此,胤禑和雍正之间的感情并不深厚。他与年龄相近的胤禵关系密切。而且,胤禑的正妻瓜尔佳氏,是胤礽太子妃的亲妹妹。因此,胤禑和胤礽、胤禵的关系都很好,这也让雍正对他有所猜疑。
胤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被封爵。直到雍正彻底处理完胤禩一党,确认胤禑并没有参与其中,才给他封了个贝勒的爵位。不过,雍正虽然封了他爵位,却没有真正重用他,只是让他去负责守着康熙的陵墓。
胤禑的健康状况日渐恶化,雍正这才把他召回京城,并授予愉郡王的爵位。然而,胤禑在雍正九年(1731年)就离世了,享年仅39岁。总的来说,胤禑的结局并不算太好。
康熙皇帝的第十六个儿子胤禄
康熙的第十六个儿子胤禄,他的母亲也是王氏密妃。胤禄和他的兄弟胤禑是同母所生,但命运却大不相同。胤禄是雍正皇帝非常信任和喜爱的弟弟之一。
在康熙年间,胤禄就被过继给了康熙的堂兄、庄亲王博果铎。庄亲王的爵位是世袭的铁帽子王,所以胤禄很早就获得了铁帽子王的爵位。由于他是被过继的,自然也就没有了皇位继承权,也不会去争夺皇位。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很信任和看重他的原因。
雍正皇帝临终前,命令十六弟胤禄、十七弟胤礼以及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等人担任辅政大臣,帮助年幼的乾隆皇帝。胤禄在乾隆继位后,得到了免于下跪的特权。不过,随着胤礼先去世,张廷玉和鄂尔泰也渐渐年迈。乾隆担心胤禄一人独掌大权会威胁到皇权,于是借着废太子胤礽长子弘晳逆案的机会,罢免了胤禄的辅政大臣职位。此后,胤禄成为一位富裕的闲散王爷,最终在晚年离世。
在乾隆三十二年,也就是1767年,胤禄去世,享年73岁。在康熙的几个儿子中,胤禄的结局算是最好的之一。
十七王爷胤礼
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胤礼的生母是勤妃陈氏。胤礼从小就跟着清代著名的才子沈德潜学习,年轻时特别喜欢诗词和书画,因此很少参与政治活动,也就没有参与争夺皇位。
雍正登基后,非常赏识胤礼的能力,于是将他封为果郡王,并给予重要任务。胤礼也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工作认真负责,品德高尚,因此获得了雍正更多的喜爱和信任。后来,他被晋升为果亲王,与胤祥、胤禄一起成为了雍正最信任的三位兄弟之一。
雍正临终前指定胤礼为辅政大臣,并嘱咐乾隆要好好对待胤礼,别让他太劳累伤了身体。乾隆登基后,特别允许胤礼在皇帝面前不用下跪,并且不必每天上朝,可以在王府里处理政务。
胤礼最后还是因为工作认真负责,最终在乾隆三年(1738年)因劳累过度去世,年仅41岁。总体来说,胤礼是康熙的儿子中结局较好的一位,只是寿命稍短了些。
清朝的二十号皇子,名叫胤祎。
康熙的第二十位儿子胤祎,他的母亲是高氏襄嫔。因为胤祎是康熙晚年才有的孩子,而且母亲的家族地位不高,所以他没有资格参与争夺太子之位。因此,在雍正登基之后,胤祎也没有受到打压。
胤祎长大后,被雍正封为贝勒。雍正让他接替胤禑给康熙守陵,但他不想去,装病推辞,结果惹怒了雍正,直接把他贬为辅国公。
后来乾隆接了父亲的位子,才把贝勒爵位还给了他。不过,乾隆还是让这位小叔叔去守陵,只不过这次是给雍正守陵。胤祎上次吃了亏,这次只能乖乖地去守陵了。从此,胤祎一直为雍正守陵,直到雍正去世。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祎去世,享年50岁。他的结局在康熙的子孙中还算可以。
康熙帝的第二十一子胤禧
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子胤禧的母亲是熙嫔陈氏。胤禧和大侄子乾隆同年出生,只是比乾隆晚了7个月。胤禧是康熙年老时才有的孩子,所以没有资格争夺皇位。
胤禧这个人比较低调,不怎么参与政治事务,更喜欢沉浸在诗词和书画的世界里。他特别擅长画画和写诗,乾隆曾夸奖他是本朝诗词方面最出色的人。
在雍正当政的时候,胤禧被封为贝勒。后来乾隆继位,因为乾隆也喜欢写诗,他和胤禧叔侄俩兴趣相投,乾隆对胤禧非常信任和看重,后来又加封他为慎郡王。胤禧还是康熙众多儿子中艺术造诣最高的一个。
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1758年,胤禧离世,享年48岁。在康熙的儿子们中,胤禧的结局还算不错。
清宫里有一位皇子,名叫胤祜,是皇室的第二十二位王子。他在皇室家族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是众多皇子中的一员。虽然关于他的具体事迹记载不多,但他的存在对于了解清朝皇室的家族关系有着一定的意义。
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二子胤祜的母亲是色赫图氏,谨嫔。胤祜比他的大侄子乾隆小一岁。他的母亲出身平凡,而且胤祜是康熙晚年才诞下的孩子,因此在康熙众多儿子中,胤祜的地位显得较为低调,几乎不引人注目。
在雍正皇帝在位时,胤祜被封为贝勒。乾隆皇帝登基后,为了照顾这位小叔叔,给他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就是守护皇陵。乾隆让胤祜负责看守三个重要的皇陵,分别是顺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和雍正皇帝的泰陵。可以说,胤祜成了专门负责皇家陵寝的人。
乾隆九年(1744)胤祜去世,他才34岁,这样的年纪就离开我们,反映出皇室生活压力确实很大,否则不会这么年轻就去世。
皇二十三子胤祁
康熙的第二十三个儿子胤祁,他的生母是静嫔石氏。胤祁比乾隆小三岁,也是康熙众多儿子中不太引人注意的一个。
胤祁从小性格轻浮,不太受他哥哥雍正的喜爱,雍正只给了他一个镇国公的爵位,这是康熙所有儿子中封爵最低的一个。
乾隆登基后,把胤祁提拔为贝勒,并让他接替去世的胤祜担任守陵大臣。然而,胤祁办事能力不佳,连守陵这种小事都做不好,经常出问题。因此,乾隆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撤掉了他的职务,还将他的爵位降为镇国公。从此以后,胤祁就成了一个富贵闲人。
乾隆皇帝在胤祁晚年时,才重新恢复了他的爵位。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胤祁去世,享年73岁。虽然胤祁在雍正和乾隆两代皇帝面前都不太受重视,但他可能故意低调行事,避免引起皇帝的猜疑,宁愿做一个悠闲富贵的人。他在康熙的儿子中,算是结局比较好的一位。
皇家第二十四子胤祕
康熙的第24个儿子胤祕是最小的一个,他比他的侄子乾隆小5岁。胤祕的生母是穆嫔陈氏。由于胤祕年纪最小,而且自幼失去了父母,雍正把他当儿子一样疼爱。
在雍正去世之前,他特别留下遗诏,封胤祕为諴亲王。胤祕是康熙帝最小的四个儿子中爵位最高的一个。他性格也不错,因此乾隆对这位小叔叔也很看重,对待他相当不错。
在1774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胤祕去世了,享年57岁。胤祕得到了他哥哥雍正皇帝和侄子乾隆皇帝两代帝王的喜爱,能够安然离世,他的结局也算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