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5:13点击次数:72
当伯克希尔的最后一笔比亚迪股票从持仓名单中消失,这个持续17年、涨幅3890%的资本故事,突然在2025年的秋夜画上句点。不是暴跌引发的仓皇撤退,而是在比亚迪上半年营收破3700亿、销量同比增33%的“盛世”里,82岁的巴菲特选择了转身。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减持——从2008年芒格那句“王传福比爱迪生更厉害”,到2023年“我们会找到资金更好的配置用途”,再到此刻彻底清仓,股神用17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价值投资”与“产业周期”的深度实验。当“永远持有”的信条遇上新能源的狂飙时代,巴菲特的离场,到底在预警什么?
一、清仓不是看空企业,而是资本的“再配置革命”
市场总爱将大股东减持与“看空信号”画等号,但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逻辑,或许藏在他那句“找到更好的配置用途”里。2008年,伯克希尔以8港元/股买入比亚迪时,这家公司还只是个年营收不足200亿、刚涉足整车业务的“电池厂”,市盈率10.2倍、市净率1.53倍,典型的“低估值+高成长”标的。17年后,比亚迪已是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上半年营收3712亿、净利润155亿,市盈率虽回落至20倍左右,但市值规模已超万亿——对于管理着万亿美金资产的伯克希尔而言,这样的“大象”已难提供超额收益。
资本永远在寻找“效率洼地”。2008年的比亚迪,是新能源赛道的“拓荒者”,技术(电池)、产能(早期布局)、创始人(王传福的“爱迪生+福特”特质)构成了三重护城河;而2025年的新能源赛道,全球车企扎堆下场,特斯拉降价抢市场,新势力打价格战,连丰田、大众都在电动化上猛砸钱。比亚迪上半年销量增33%,但净利润增速13.79%低于营收增速23.3%,净利率从去年同期的4.4%微降至4.2%——行业已从“躺着赚钱”进入“卷着赚辛苦钱”的阶段。
巴菲特曾说“投资就像滚雪球,需要长长的坡和湿的雪”。2008年的比亚迪,坡足够长(新能源替代燃油车是大势)、雪足够湿(技术红利+政策补贴);2025年的新能源赛道,坡依然长,但雪开始变“干”(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收窄)。对于追求“确定性复利”的伯克希尔,与其抱着万亿市值的比亚迪等10%增长,不如将资金投向更早期的技术(如固态电池、氢能)或其他高成长赛道(AI算力、生物制药)——这不是比亚迪不好了,而是资本永远在“向上走”的路上。
二、17年持股史:从“芒格的技术信仰”到“巴菲特的保守本质”
若翻开这笔投资的起点,会发现它本就是一场“意外”。巴菲特自己都说:“投资比亚迪不是我的决定,是芒格打电话说‘必须投’,他说王传福是爱迪生与福特的结合体。”2008年的芒格,看到的是王传福“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从电池材料到整车制造,比亚迪用“垂直整合”模式把成本压到极致,这种“工程师+企业家”的双重特质,让芒格看到了“技术颠覆”的可能。
但巴菲特骨子里是个“保守派”。他更爱“不变的生意”:可口可乐卖了100年糖水,喜诗糖果靠品牌溢价涨价,这些生意“明天和今天不会差太多”。而比亚迪所在的新能源行业,“变”是常态——2008年主流是铅酸电池,2015年是磷酸铁锂,2025年固态电池已在路上;2008年电动车续航100公里算厉害,现在500公里是标配。技术迭代快意味着“护城河”随时可能被颠覆,这与巴菲特“买不变”的逻辑天然冲突。
2022年首次减持时,市场猜“巴菲特不看好比亚迪了”,但他回应“找到更好的配置用途”。当时的背景是:全球通胀高企,美联储加息,现金为王的时代来临。伯克希尔2022年手头现金超1500亿美元,需要更高收益的资产;而比亚迪股价从8港元涨到277港元,34倍涨幅已兑现大部分成长价值。此后的16次披露减持(实际次数更多),本质是“分批离场”——既避免单一大额减持冲击股价,也在观察行业变化。当持股降至5%以下(2024年7月),伯克希尔已从“大股东”变成“财务投资者”,清仓只是时间问题。
这场17年的“联姻”,本质是芒格的“技术乐观主义”与巴菲特的“价值保守主义”的一次碰撞。芒格赌对了新能源的崛起,巴菲特则用17年验证了“技术赛道的价值投资,需要更灵活的时间尺度”——他可以持有可口可乐30年,但比亚迪17年,已是新能源行业的“超长待机”。
三、新能源赛道的“甜蜜点”已过:从“资本宠儿”到“产业内卷”
巴菲特清仓的背后,藏着新能源赛道的“周期密码”。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逃不过“萌芽-爆发-内卷-分化”的四阶段,而资本往往在“爆发期”涌入,在“内卷期”撤退。
2008-2020年是新能源的“爆发期”:政策补贴(中国新能源车购置补贴、欧洲碳排放法规)、技术突破(锂电池能量密度翻倍)、资本热捧(特斯拉市值超丰田,蔚小理上市即巅峰),行业毛利率普遍在20%以上,比亚迪2020年净利率也有2.7%,虽不高但增速快(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162%)。这时候的资本,看的是“故事”——只要销量增长,亏损都能炒上天。
2021年至今是“内卷期”:补贴退坡(中国2023年完全退出补贴)、产能过剩(全球新能源车产能超5000万辆,需求仅2000万辆)、价格战(特斯拉Model 3从35万降到23万,比亚迪秦PLUS从11万降到9万)。行业毛利率集体下滑,新势力们亏得更狠(蔚来上半年净亏60亿),连比亚迪这样的龙头,净利率也卡在4%左右——资本开始“看利润”,没利润的被淘汰,有利润的也难涨估值。
巴菲特2022年开始减持,恰好踩在“爆发期”向“内卷期”的转折点;2025年清仓,则是彻底确认“内卷期”已来。他曾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但在产业周期里,更准确的是“别人抢赛道时我布局,别人挤赛道时我离场”。2008年他“贪婪”地买比亚迪,是因为没人看好新能源;2025年他“恐惧”地清仓,是因为所有人都在新能源里卷——这不是反人性,而是对周期的敬畏。
四、价值投资的“时间革命”:没有永远的持有,只有“甜蜜区”的停留
“如果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巴菲特这句名言,曾被奉为价值投资的圭臬。但比亚迪17年的持有与清仓,正在改写这个规则:价值投资不是“永恒持有”,而是在产业周期的“甜蜜区”精准停留。
对比巴菲特的其他重仓股:可口可乐持股35年(1988年至今),喜诗糖果持股50年(1972年至今),这些都是“慢变量”行业——可乐的配方100年不变,糖果的口味几十年难改,消费者习惯的变迁以“代”为单位。这类行业的“甜蜜区”可以持续几十年,适合“永远持有”。
但新能源是“快变量”行业:技术以“年”为单位迭代,产品以“季度”为单位更新,消费者口味(续航、智能、价格)说变就变。比亚迪从燃油车到电动车,从磷酸铁锂到刀片电池,每一次转型都像“二次创业”。这样的行业,“甜蜜区”可能只有10-15年(从技术突破到竞争饱和),持有17年的巴菲特,已经把“甜蜜区”的利润吃干抹净。
这给所有投资者提了个醒:别迷信“长期持有”的教条,要看行业的“变化速度”。买消费股可以“躺平”,买科技股、新能源股必须“盯盘”——不是盯股价,是盯产业周期:当技术红利见顶、竞争开始内卷、利润率掉头向下时,再“长期持有”就是跟自己的钱过不去。巴菲特的清仓,不是打自己的脸,是用真金白银演示“价值投资的动态平衡”。
五、比亚迪的“后巴菲特时代”:从“股神光环”到“技术硬实力”
失去“巴菲特持仓”的光环,比亚迪会跌吗?短期可能有情绪冲击,但长期看,一家企业的价值从不由“谁持有”决定,而由“创造价值的能力”决定。
比亚迪现在的“硬实力”有三个:技术壁垒、规模效应、全球化。技术上,刀片电池(安全性)、DM-i混动(低油耗)、e平台3.0(高集成度)构成护城河,上半年研发投入超100亿,专利数累计超4万项;规模上,214万辆的半年销量全球第一,单月产能超40万辆,规模效应让它在价格战中敢降价(秦PLUS降2万仍有利润);全球化上,上半年海外销量52万辆,同比增112%,在东南亚、欧洲市占率快速提升——这些都不是“股神持仓”能赋予的,而是17年埋头干出来的。
巴菲特的离场,反而可能让比亚迪更“纯粹”。过去市场总拿“股神持股”给比亚迪贴标签,忽略了它从“电池供应商”到“全球车企”的蜕变;现在没了这个标签,投资者会更关注它的真实盈利能力:能不能把净利率从4%提到5%?海外市场能不能贡献更多利润?固态电池何时量产?——这些“真问题”的答案,才是比亚迪“后巴菲特时代”的立身之本。
没有永远的股神,只有永远的周期
当伯克希尔的名字从比亚迪股东名单中消失,有人感叹“一个时代结束了”。但翻开资本市场的历史,这样的“告别”从未停止:彼得·林奇卖出克莱斯勒,因为汽车行业进入红海;索罗斯做空英镑,因为汇率偏离基本面;现在巴菲特清仓比亚迪,因为新能源赛道从“资本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股神不是神,只是更懂“周期”的普通人。他2008年买比亚迪,是看懂了“新能源替代燃油车”的大周期;2025年卖比亚迪,是看懂了“新能源从蓝海到红海”的小周期。而比亚迪的故事,也不会因为一个股东的离开而结束——它会带着17年积累的技术、规模和全球化能力,在新能源的“下半场”继续奔跑。
最后想说:别迷恋“股神的作业”,要学“股神的逻辑”。投资的本质,是在时代的浪潮里,找到那个“坡够长、雪够湿”的地方,然后在雪变干之前,体面离场。比亚迪的38倍涨幅,属于过去;而未来的机会,永远藏在下一个“没人看好”的角落里——就像2008年,那个被芒格一眼看中的王传福和比亚迪。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