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1 11:11点击次数:187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舜宇光学科技的一份半年报引发了市场热议? 这家光学巨头上半年净利润竟然暴增52.56%,远超市场预期! 但仔细看数据,他们的手机镜头出货量其实是下滑的,真正带来增长的是产品均价20%的提升和车载业务超过35%的收入增长。
这不禁让人思考
消费电子行业到底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仅仅靠卖更多设备似乎已经行不通了,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在这轮洗牌中胜出呢? 2025年1月开始实施的“国补”政策,确实为消费电子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单件价格不超过6000元的,可享受15%的补贴,每件最高补贴500元。
这项政策形成了“家庭+个人”的补贴阵容,与之前的家电、汽车补贴形成了互补。 政策实施后,销售端的火热景象带动了生产端订单激增,许多消费电子厂商反映生产线全面开动,部分工厂已进入24小时轮班生产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在此次政策推动下,今年手机的国内销量预计将达到3亿台,预计将拉动消费电子销售额增长3000亿元以上。
国家发改委明确,全年3000亿元以旧换新补贴资金将在10月前全部到位,其中第四批690亿元将于10月发放。 这样的政策力度确实罕见,但我们也想问:这种补贴刺激是短期效应还是能真正推动行业长期发展?
创新还是内卷?
每年的9月至10月是消费电子新品发布的“密集轰炸期”,今年尤其热闹。 苹果定于9月10日举行新品发布会,预计将推出iPhone 17系列,开启一个为期三年的重大外观革新周期。
华为也不甘示弱,计划推出第二代三折叠旗舰Mate XTs和多款折叠屏产品。 小米、OPPO、vivo等品牌也将在9月底至10月初密集推出新机,聚焦于影像、AI功能、快充和轻薄设计等方面的提升。
折叠屏和AI技术成为这波新品潮的亮点。 华为Mate XT 2和X7将进一步推动折叠屏产业链爆发,涉及UTG超薄柔性玻璃、铰链和碳纤维材料等环节。 苹果则可能进一步推广eSIM技术,iPhone 17系列甚至可能取消物理SIM卡槽,这将带动eSIM模组、芯片、测试和运营商支持等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AI终端也在迎来爆发,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110%。 但我们也看到,赛迪智库指出AI技术对行业的实质性赋能可能需3~5年才能显现,目前大多实际功能限于浅层应用,尚未形成颠覆性用户体验。
谁在闷声发大财?
消费电子行业的复苏不仅仅体现在终端产品销量上,整个产业链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深市上市公司中,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表现亮眼:鹏鼎控股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52.79%—60.62%;领益智造预计净利润增长31.57%—66.66%;TCL科技半导体显示业务增长强劲,预计净利润增长81%—101%。
具体到各个细分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投资主线。 在华为折叠屏产业链中,京东方A、长信科技、凯盛科技、东睦股份、精研科技等公司成为核心参与者。 苹果eSIM产业链则涉及广和通、美格智能、紫光国微、澄天伟业、东方中科等企业。
领益智造作为AI终端硬件制造平台,与海外主流客户就AI相关终端产品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被认为是当前板块的情绪龙头。 立讯精密作为苹果核心供应商,已锁定2025年多款新品订单,包括iPhone SE4、M4 MacBook Air及带屏HomePod的关键组件供应。
歌尔股份通过子公司歌尔光学合并上海奥来,强化光波导等精密光学器件能力,抢占AI眼镜及AR市场先机。 东尼电子的无线充电产品通过供货富士康、歌尔股份、立讯精密间接供应苹果,专用于苹果iWatch无线充电模块。
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题
舜宇光学的案例告诉我们,消费电子企业正在从“追量”转向“追质”。 舜宇光学手机摄像头模组和手机镜头的出货量虽然在下滑,但平均销售价格提高了约20%,成功实现了“以价补量”。
这种高端化转型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随着消费逻辑从刚需拉动下的“从无到有”向“从有到精”转变,消费者决策趋于理性,更关注产品的品质和功能。 2022年底,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达到18649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比增长2.96%,预计2023年增速将达到4.5%。
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高品质家电产品的销售增长,也推动了上半年终端市场价格的走高。 但这种高端化转型是否可持续? 下半年手机ASP的提升能否持续填补出货量下降带来的收入变量?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消费电子企业正在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纷纷入局汽车电子、VR智能穿戴等新领域。 舜宇光学的车载镜头出货量增长了21.7%,车载模组收入增长约35%,推动车载相关产品收入增长18.2%。
歌尔股份的智能硬件业务板块以VR虚拟现实、智能穿戴、智能游戏主机为主,第二增长曲线已然成型,盈利贡献度持续增长。 2022年前三季度,歌尔股份实现营收741.53亿元,同比增长40.47%,主要得益于VR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业务扩张。
领益智造全面发力“人眼折服”,即机器人、AI眼镜及XR可穿戴、折叠屏、服务器等第N增长曲线。 随着AI技术在手机、电脑、机器人、眼镜等领域的加速渗透,市场对散热、电源等精密功能件、结构件、模组的需求持续激增。
TCL科技在半导体显示业务强劲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新能源光伏业务的挑战。 2025年上半年,受产品价格下跌及存货减值的影响,TCL中环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12.0亿至-13.5亿元。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面对行业变革,消费电子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 舜宇光学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增长11.3%至16.3亿元,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至8.3%。 研发投入的增长集中在汽车、XR、泛IoT及智能手机等领域。
在政策支持下,华为、TCL等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推动AI大模型、柔性显示等技术快速迭代。 4.4万亿元专项债重点投向消费电子核心技术攻关及智能制造升级,覆盖芯片、显示面板、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
5G技术启动了“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云计算、AI、物联网、智能穿戴、AR/VR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落地和推广,持续拓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车用电子等智能交互产品的应用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