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银行疯狂发债“补血”背后:9000亿二永债如何成为救命稻草?

发布日期:2025-08-07 02:32点击次数:174

当农业银行单笔抛出600亿二级资本债、建设银行400亿永续债接连落地时,市场突然意识到: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饥渴。截至7月底,商业银行"二永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发行总量已突破万亿大关,其中国有大行二季度发行规模环比激增260.82%。这场看似平静的债券发行潮,实则是银行体系与监管红线、经营压力、市场环境的多重博弈。

息差承压下的资本饥渴症

农业银行600亿二级资本债创下年内单笔最大规模,建设银行400亿永续债票面利率低至1.99%,这些数字背后是银行业面临的残酷现实:信贷扩张持续消耗资本金,而净息差收窄导致利润留存严重不足。监管指标如同悬顶之剑——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系统重要性银行更需达到8%以上。

数据显示,二季度银行发行"二永债"平均利率已降至2.25%-2.31%的历史低位。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当内源性补充空间缩窄至极限,外源融资几乎成为唯一选择。这种资本补充的紧迫性,在国有大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发行规模占总量近六成。

中小银行的生死时速

对比触目惊心:一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仅为12.44%和12.96%,而国有大行高达17.79%。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IPO、定增等渠道基本关闭,"二永债"成为少数可选的"续命丹"。招联金融董希淼警示,部分中小银行已触及监管警戒线,发债不仅是发展需要,更是生存必需。

更严峻的是债务置换压力。2020-2021年发行高峰的债券将集中到期,仅6月就有17家中小银行密集发债。兰州银行50亿永续债、西安银行70亿资本债券的获批,反映监管层也在为中小银行开辟绿色通道。但单家银行平均不足50亿的发行规模,暴露其融资能力的先天不足。

监管套利与成本博弈

《巴塞尔协议Ⅲ》实施后形成的监管套利空间,成为银行发债的重要推手。永续债可计入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债风险权重优势明显,这种制度设计使得"二永债"相比普通金融债更具吸引力。中国银行研究院梁斯直言,在现有监管框架下,这是"可行性最高的外源补充方式"。

市场利率持续低位运行形成完美时间窗口。建设银行最新发行的450亿二级资本债,10年期品种利率仅1.94%,创历史新低。这种低成本融资对净息差已跌破1.7%警戒线的银行业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中小银行募资实际用于掩盖不良资产,埋下风险隐患。

万亿市场的隐忧与出路

当"二永债"存量突破万亿,市场需要更清醒的认知。专家建议引入转股型资本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注资等创新工具,但根本出路在于业务转型。正如娄飞鹏所言,资本补充不能仅靠"输血",更需要银行自身"造血功能"的重建。这场发债狂欢背后,实则是中国银行业转型阵痛的集中体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