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4 09:38点击次数:156
谁能想到,现在的游戏圈还能看到“巨头对巨头”的世纪对决,还是在法庭上碰头的那种?
没错,最近被各种玩家热议、各大游戏社区刷屏的一桩奇案,就是“索尼起诉腾讯抄袭《地平线》”的那出戏,简直像极了大佬之间的一次隔空battle。
不夸张说,这事一出来,吃瓜群众立马变身名侦探柯南,恨不得一晚上熬到大天亮,就为了追一手最新进展。
可是,大家伙心里也有疑问:这回合的游戏行业“判抄大戏”,到底是善意玩梗还是真要“血战紫禁之巅”?
咱们先别急着站队,慢慢扒一扒这锅汤,到底里面有多少料。
先复习一下原委,不明觉厉的小伙伴赶紧靠过来,别走丢了。
事情大致是这样:腾讯旗下的Polaris Quest整出了个新游,英文名叫《荒野起源》,主打开放世界生存制造,这套路一听是不是有点熟?
作品还没开烤,Steam和Epic平台就预热了。
刚开始吧,外网就有声音质疑,这游戏咋一股子《地平线》的味道,机械兽、世界观啥的,从图到视频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既视感。
外媒Thegamer甚至直接搞了篇文章,说实话那标题搁现在抖音视频都得配:直接开喷,称“荒野起源”基本上就是把《地平线》系列给复制下来了,机械兽会不会叫“地平线加强版机械马”都不一定。
别说,这舆论发酵还挺快。
但是特别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就在不少吃瓜群众正要掏瓜子准备等大瓜的时候,人家索尼官方微博反倒亲自下场,不仅给这游戏转了微博,还放出和腾讯的合作预期话。
很多人这反应都来了——什么情况?
说是官司紧张,怎么还一起玩得正嗨?
外媒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索尼自己倒像啥事没发生。
以至于当时有不少人吐槽,这剧情有点像“旁观者急,主角不着急”。
时间拉回现在,剧情来了个大反转。
路透社直接爆出猛料——索尼正式在美国法院起诉腾讯抄袭《地平线》,指控内容一箩筐:商标侵权、版权剽窃、玩家混淆、标志性元素洗劫等等,甚至还强调自己遭受了难以补救的“损失”。
能不能理解成“天塌下来啦”?
这局势,看着戏越来越大了。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起诉赔偿金额奇怪得很:15万美元。
什么情况?
咱就说,这点钱应该还不够两家大老板北京五环外开个小小办事处的年度茶水费吧。
你说索尼伤得那么深,怎么就赔点“毛毛雨”?
有人立马脑补出一场华山论剑的既视感,这打官司是不是谈判桌前“桌布还没铺直呢”,表面上咬牙切齿,实际上搞不好交叉宣传都要开始了。
更何况,前面索尼不是还曾经转发并支持过腾讯的这个新作么?
说是去年就拒绝了腾讯想聊“地平线”联动,以后又删了那条微博,前后反差戏感拉满。
观众姨母笑藏不住——现在掀桌子,真的就只是谈崩了“玛尼不够”,还是什么更深的“弦外之音”?
你问我怎么看?
说真的,游戏圈的“撕抄袭”传统一直没变,谁家新品但凡吸点现成的热度元素,就难免被人拎出来对比一番。
魂LIKE、吃鸡、农场、开放世界、机械兽,各种玩法机制、世界观框架大体那些东西走不出固定商数。
好像每隔一段时间,新的热门类型一出,马上全行业你抄我抄大家抄,几乎成了公开的“默认规则”。
这不,帕鲁和任天堂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正好给大众补了课——什么叫知识产权诉讼的“拉锯战”。
腾讯和索尼这回,同样套路。
但这里头“戏”在于,究竟是纯抄袭,还是灵感雷同?
说白了,这两家公关+法务都不是吃素的主。
“南山必胜客”名号响当当,腾讯法务部在深圳南山早就是开发商们的“心理阴影”,再加上那脾气火爆、曾和无数企业贴身肉搏过,关键时刻能秀出神操作。
索尼呢?索尼游戏法务部也从未掉过链子。
有老玩家调侃:索尼最怕“形象被带沟里”,别看LGBT啥话题喊得多高,碰上商标版权,分分钟硬起来,手法比查水表还要精准。
所以这回,双方是真的要“一决雌雄”?
说实在的,这世界哪来那么多上天入地的独创?
创新的尽头,就是把有限的乐高块子重组拼起来。
互联网同质化,娱乐业亦是如此。
而那些轰轰烈烈的大官司背后,有时候更多是“利益分配没谈妥”,而不是“灵感成分纯度太低”。
咱们试着站在玩家视角想一想:现在的3A游戏越来越贵,玩法一点点创新和美术设计的多变,各家其实都走在有限自我突破的路上。
能不能说腾讯这次的《荒野起源》就是100%地平线复刻?
恐怕真没法这么下定义。
对比起来,《地平线》的关键标志在美术质感和机械野兽的人设逻辑,那种末世科幻风确实一股“独一无二”的气场。
但只要你做开放世界+机械兽,在视觉呈现和主题上必然要种点似曾相识的“种子”——就像做武侠不可能没有飞剑,做足球不能没草地,做科幻必然有金属和电路。
法庭认可的“抄袭”,还是得看核心系统、玩法机制、角色背景是不是“粘贴复制”程度高。
具体案卷的证据没放出,咱谁都不敢下结论对错几成。
愿意为腾讯抱屈的大有人在:说到底,商业大厂搞创新很贵,头部逻辑玩法都让老外把持,中国厂商的“很像”其实也是追大潮的无奈。
而替索尼鼓与呼的也不在少数——毕竟“原创不易”,再怎么大公司内卷你也不能没底线地借走人家标志元素。
游戏设计是不是越来越卷了?
没办法,在资本驱动下的创新,只能在狭缝里“蹦跶”。
说个笑话,美国法院判出来那点赔偿,腾讯和索尼谁都不差钱,打嘴仗更有点“秀肌肉”内味儿,这场戏就怕到头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两边各自刷了一波曝光度,网友热度一消散,谁还记得是为啥吵起来的?
而咱正儿八经讲句公道话:
只要真的有证据证明一方恶意挪用、直接搬运,那“磕个头”,遮遮脸也挺值。
倘若证据真不充分,这事多半闹个“雨过地皮湿”,谁也讨不到太多便宜。
更何况,在游戏历史的大棋盘上,激情碰撞之后的和解合作才是主旋律。
别到时候咱正磕得起劲,人家案子台下谈妥了,甚至还联合起来全球宣发,到那会儿网上一水吃瓜网友变成“站错边”的尴尬。
从业者心照不宣,大厂的法务团队每天都在给老板们造“护城河”,小厂盼着机会翻身,大厂想保江山,创新与守成,总是在存量市场卡脖子。
腾讯这边公关姿态也亮出来了,继续参展ChinaJoy,看样子“官司案板肉”对他们来说,还不如一个黄金档用来造热度。
别说业内人士感受,普通玩家看了准会偷笑:你去玩一把,估计连诞生的序章都懵过不去!
说得重一点,今天的全球游戏业,谁还没有被同行“致敬”过?
创新的天花板在不断加厚,谁不想自己出新爆款?
可是资源、人才、资金都堆起来,最后能出来几款真正意义上的“全新物种”?
有的是!
但更多的,是和当下热潮“借东风”,稍微换皮就满世界起飞。
所以,这场“抄袭控诉”,隔着太平洋开撕,表面上是游戏美术和玩法的较量,本质呢,很可能只是利益、合作分配、商业谈判没谈好罢了。
不过说到底,消费者最怕啥?最怕官司打到天荒地老,游戏还没上线,玩家只能天天蹲热搜,看大佬们你来我往。
哪怕最后真有一方败诉,一句“我们保留上诉权利”就继续开新轮回了。
要我说,游戏圈需要正当维权,但咬文嚼字、强行阻断更新换代,也不是长久之计。
行业健康更需要透明、明确的边界和尊重。
大家也别太当真,风水流转、当年敌对今年合作,没准下月大新闻就是腾讯和索尼官宣联手开发地平线“新DLC”。
你信不信?
来,底下留言聊聊:你觉得这次索尼和腾讯的官司,到底是“真打”还是“炒作”?你怎么看大厂之间的“灵感撞车”现象呢?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