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7 07:13点击次数:150
海牙与华盛顿之间的芯片走廊:规则之争与供应链回旋
海牙的秋雨里,工业企业的代表排队进二院会议厅,议题只有一句话:芯片到底怎么保供。荷兰人说话直接,官员的口头禅是“先划红线,再谈豁免”。风向却不只在北海吹,美国商务部更新管控清单后,欧洲的日程表常常同步跳格。
真正的关键在三个锚点:ASML、Nexperia,以及欧盟《芯片法案》。ASML的EUV早被禁向中国,2024年部分DUV也受限,但公司仍拿到大量中国订单。财报会上,ASML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Fouquet直言:“我们遵守法律,但也需要可预期性。”这句“可预期性”,是荷兰企业最在意的底线。
第二个锚点是Nexperia。它是闻泰科技控股的荷兰公司,年出货逾百亿颗标准器件,工厂分布在汉堡、曼彻斯特与亚洲封测基地。英国依据《国家安全与投资法》要求其剥离纽波特晶圆厂,纠纷延烧两年仍是行业里“看不透”的案例。荷兰自己的“Vifo法”(投资并购安全审查)也在运转——不是赶人走,但随时能设定条件,限制技术与产能的流向。
第三个锚点是欧盟《芯片法案》。目标是到2030年拿下全球20%产能,官方宣称公共与私募合计撬动约430亿欧元。布鲁塞尔的思路很清楚:先把研发、算力、人才和“首台套”拉过来,再谈外部依赖。但成员国节奏不一,荷兰靠设备与封测链条,德国押制造,日本与韩国在材料与存储,这是一盘需要细致分工的棋。
中国的工具箱也不是空的。2023年对镓、锗出口实施许可,石墨管控细则同步上路;对关键基础设施供应链的安全评估常态化。行业里一句话:“一纸清单比一船货更有力。”当出口许可与实体清单结合,跨国企业的产线调度、BOM替换和交付承诺都会重新计算,荷兰企业最怕“拍脑袋”决策变成常态。
荷媒《金融日报》(FD)曾点题:“Den Haag manoeuvreert tussen druk uit Washington en eigen industrie”——海牙在华盛顿压力与本国产业之间穿缝。ASML前CEO也说过:“我们被卷入地缘政治棋局。”企业说的是操作性:交货、备件、维护期、客户资格;政府谈的是“国家安全”。两套语言体系常常不对频。
算一笔小账:标准器件看似低端,却是汽车、家电与工业控的“面包片”。一条封测线断供,传导到欧洲车厂就是数周的停线与返工。荷兰监管若收紧对外供给,中国若收紧对内出货许可,双边的“拉闸”都可能触发价格波动与排队采购。这不是谁赢谁输,而是供应链的回旋与再分配。
谈解决?海牙更相信程序。Vifo的路径是“申报—审查—附条件放行”,布鲁塞尔偏好把技术栈层层拆分后分类管理;北京则把“安全边界”写进清单与场景评估。企业能做的,是把产能更分散、客户更分层、关键材料更替代。一句行话:把风险拆到SKU。
街角咖啡店里,一位工程师抱怨:“别再把技术和政治拧在一起了,交付看周,不看宣言。”但政策不会为一句抱怨停下。荷兰的打法是守住设备与工艺话语权,中国的选项是出口许可与产业配套升级,美国继续用清单。棋局未定,先稳手、稳线、稳客户。
你所在国家的供应链最近有什么“意外小震”?哪条规则改动,让企业不得不重写排产或合同条款?欢迎把观察带进来,边界如何划,往往决定成本谁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