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0 00:43点击次数:54
1943年春,侵华日军的铁蹄仍在江淮大地肆虐,伪军徐继泰部仗着日军撑腰,在盐城至淮阴的交通线上筑起两座“钉子”——大桥镇与新张家据点。这两处据点互为犄角,不仅阻断了新四军第一师的物资运输,更成了日军扫荡抗日根据地的“跳板”,当地百姓被抓壮丁、抢粮食,日夜活在恐惧中。
“不拔掉这两颗钉子,根据地的乡亲们就没好日子过!”时任新四军第一师三旅旅长的陶勇,在作战会议上拍了桌子。彼时的一师刚经历反“扫荡”的艰苦斗争,装备简陋,不少战士还穿着打补丁的单衣,但眼神里满是坚定——为了守护身后的乡亲,这仗必须打赢。
3月18日深夜,月隐星稀,大桥镇据点外一片寂静。三旅七团的战士们借着夜色掩护,像猎豹般潜伏在据点外围的麦田里。据点里的伪军还在喝酒划拳,没人察觉死神已悄然逼近。“行动!”随着连长一声低喝,爆破组战士抱着炸药包,猫着腰冲向据点的铁丝网。铁丝网旁的伪军哨兵刚要喊出声,就被突击组的战士捂住嘴拖进了麦田。
“轰隆!”炸药包炸开铁丝网的巨响,划破了夜空。战士们如潮水般冲进据点,伪军们惊慌失措,有的连枪都没摸到就成了俘虏。但据点中心的炮楼里,伪军顽固抵抗,机枪火力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班长陈二柱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红了眼,他扛起一捆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冲到炮楼脚下,拉开导火索就往射孔里塞。“轰”的一声,炮楼顶层塌了半边,剩下的伪军吓得举着枪喊“投降”。天蒙蒙亮时,大桥镇据点已插上了新四军的红旗,战士们在据点里缴获了大批粮食和弹药,百姓们听到消息,纷纷从地窖里跑出来,给战士们端热水、送鸡蛋。
可战斗还没结束。得知大桥镇失守,新张家据点的伪军立刻加强了戒备,还向附近日军求援。陶勇旅长知道,必须在日军援兵到来前拿下新张家,否则之前的胜利将前功尽弃。3月20日拂晓,三旅八团兵分三路,对新张家据点发起猛攻。
新张家据点的工事比大桥镇更坚固,外围有两道濠沟,圩墙上布满了射击孔。一营战士架起云梯冲锋,却被伪军的手榴弹炸得抬不起头。教导员见状,立刻调整战术:“佯攻正面,主攻侧翼!”二连战士假装从正面强攻,吸引伪军火力,三连则悄悄绕到据点侧翼的濠沟边,用门板、稻草捆铺出临时通道,迅速冲过濠沟。
战士小李才17岁,是部队里的“小鬼”,他跟着战友爬上圩墙,刚站稳就被伪军的刺刀刺中了胳膊。他忍着痛,反手用枪托砸向伪军的脑袋,夺过刺刀继续冲锋。据点里的伪军见新四军攻了进来,开始四散逃窜,有的跳进濠沟想跑,却被早已埋伏在岸边的战士俘虏。中午时分,新张家据点被彻底攻克,此战共歼敌300余人,缴获机枪6挺、步枪200多支。
可就在战士们清理战场时,远处传来了日军援兵的汽车轰鸣声。陶勇旅长早已料到这一手,提前安排九团在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当日军汽车开进伏击圈,九团战士们的手榴弹、机枪齐发,日军汽车瞬间变成了“火球”,援兵死伤惨重,只能狼狈撤退。
大桥、新张家战斗的胜利,不仅拔掉了日军的两个重要据点,更打通了新四军的交通线,让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士气大振。战后,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帮战士们运送伤员、修补工事,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说:“有你们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就踏实!”
如今,大桥镇和新张家早已没了当年的硝烟,成了安居乐业的村庄。但当地的老人还记得,70多年前,一群穿着灰布军装的战士,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在炮火中冲锋陷阵。那些年轻的身影,那些不屈的精神,早已融入江淮大地的血脉,提醒着我们: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无数先烈用热血铸就的丰碑;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守护明天。 #致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