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30 10:13点击次数:98
中报期间,关心业绩朋友有很多,今年有色化工的业绩爆发堪称教科书级:黄金企业吃着全球避险情绪的红利,化肥厂商借着粮食安全的东风,制冷剂公司更是躺赢环保政策。
所以,现在市场里涨价都是反内卷,但其实很多化工品不是,真是需求旺盛。受行业周期、市场供需等因素推动,多家农药、肥料、氟化工等化工领域上市公司产品价格上涨,业绩迎来爆发期。据记者统计,目前共89家基础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49家实现增长,占比55.1%,20家公司实现业绩倍增。
A股有A股幸福的地方;就是经济体量大、门类足,局部产业总会亮点,所以永远不缺炒作的题材。但凡事都有两面,机会不缺的同时,如果看不清机构动作,也会反复亏钱。这个机会没把握住,哪个一激动进去,又套了。
如何看清机构动作?看走势是很难的,一定是通过量化模型的统计比对之后才直观,下面详细说:
一、牛市急跌的量化密码
2019年创业板单日暴跌7.9%时,我的系统突然发出警报:虽然指数恐慌性跳水,但"机构库存"数据(反映大资金活跃度的核心指标)不降反升。这就像暴雨中的温度计——地面越是湿冷,地热能量积蓄得越凶猛。果然三个月后,创业板指走出了翻倍行情。
现在让我们用数据透视两个典型案例:
图中这只七次涨停的明星股,在①至④位置看似岌岌可危,但橙色柱体(机构库存)始终坚挺。这就像观察赛马时的呼吸监测仪——即便马匹暂时落后,只要心肺功能强劲,随时可能后来居上。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反观另一只个股:
同样的反弹位置①-④,没有橙色柱体护航的上涨,就像没有GPS的夜航船,终究难逃触礁命运。至于投资者手头持有的股票,背后的机构是在积极参与还是消极躲避呢?机构有没有在震仓,这方面,大家自己观察机构动作的不同。
二、行为金融学的降维打击
散户总在纠结"买不买",而机构只在计算"值不值"。某化工龙头半年报公布前三天,系统监测到其"库存"数据突然萎缩15%,当时股价还在创新高。后来才知是某主力基金在用期权对冲风险——他们早从海关数据算出了出口增速拐点。
这种认知差造就了资本市场的"黑暗森林法则":当你看见利好时,猎手早已扣动扳机。但量化工具就是夜视仪,能让我们看见资金流动的弹道轨迹。比如近期某钴业巨头的日线三连阴看似恐怖,但分时数据却显示:每次跳水都伴随大宗交易溢价成交,这分明是机构在玩"恐惧转仓"的游戏。
三、穿越噪声的生存法则
看着今天涨停板上那些耀眼的有色股,我突然想起彼得·林奇那句:"股市最危险的五个字是'这次不一样'"。历史总在用不同剧本重复相同逻辑:2007年铜价暴涨时、2017年锂电狂潮中、2021年海运疯狂期...所有故事的开头都是供需失衡,但结局往往取决于谁先发现数据的异动。
除了以上这些,下面3点也要注意
警惕一致性预期(当所有券商都在推荐某个板块时)
关注隐蔽性指标(如大宗交易折溢价率)
建立行为跟踪体系(至少观察20个交易日的机构动作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