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蒋介石心腹陈布雷后人现状:小儿子官至副部级,长孙却成民族罪人

发布日期:2025-11-24 06:51点击次数:177

1986年盛夏时节,北京东四十条的中国日报社里有个消息传开了:才六十岁的陈砾被提拔为总编辑。有人一拍桌子,惊叹道:“这老陈,不就是陈布雷的小儿子嘛!”就这么一句话,一下子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了四十年前。那时,陈布雷因服用安眠药离世,国民党也摇摇欲坠;而四十年后,同姓的陈砾却在新中国的新闻界站稳了脚跟。世事变幻,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想弄明白这其中的曲折,得回到1948年11月2日的南京城。辽沈战役刚打完,天色已暗,陈布雷拿着写满字的纸,走进了蒋介石的住处。他直接说了三件事:别再打内战了、放弃独裁吧、别再和孔宋家族搅在一起。蒋介石抬头,眼神冷得像冰,“你太书生气了,太没骨气了!”这声低沉的怒喝,连走廊的警卫都听见了。陈布雷鞠了个躬,转身走了,背影摇摇晃晃,像泄了气的皮球。那时他已经五十八岁,神经衰弱好几年了,药瓶总是摆在桌上。接下来的八天里,他终究没能挺过内心的迷茫和身体的病痛。11号那天,他参加了中央政治委员会的临时会议,蒋介石当场指责政务上的失误,他低着头没说话;到了13号凌晨,人们发现他倒在了卧室里,空药瓶滚落在地,旁边还留着厚厚一叠遗书。

遗书里最常念叨的就是让“儿女别去当官”。在家族看来,做官这条路凶险难行,他不希望后代被卷进权力的纷争里。但命运偏爱开玩笑:大女儿陈琏悄悄加入了中共,最小的儿子陈砾在北大学哲学,心里却向往着延安那片不一样的天地。更让人意外的是大儿子陈迟,父亲曾逼他改学农学,可他最后还是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三个孩子,三条路,把陈布雷的家庭像三根绳子一样扯开了。

大女儿陈琏是最早做出抉择的。1939年,她以西南联大地质系插班生的身份作掩护。有天夜里散步时,有位地下党的同学问她想不想“换种活法”,她默默点头,没多说什么。七年后,北平地下电台案曝光,她的名字被牵扯出来。毛人凤想让她招供,审讯室里灯亮得晃眼。陈琏淡淡地说:“我只是个教书的。”蒋介石看在陈布雷的面子上,最后让人放了她。她默默地走了,信念却愈发坚定。父亲去世时,她正在河北农村组织群众武装队伍,听到消息,她深吸一口气,没有掉一滴泪。

1948年年末,陈砾的人生轨迹出现了转折。父亲刚入土为安,他就打包好行李,以“去天津探探报业情况”为由,踏上了北上的路。姐姐送他到门口,轻声叮嘱:“别往回看。”从那以后,天津日报社的印刷机轰鸣声就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取代了往日的上课铃声。1953年,陈砾作为特派记者前往朝鲜,在炮火连天中记录下停战谈判的速记稿,还因此立下了三等功。硝烟散去,他在稿纸上写下:“新闻应为民众发声。”1986年,他被任命为中国日报社的总编辑,享受副部级待遇。他将父亲“笔作刀枪”的遗训,转变为“笔为大众服务”的信念,既讽刺又贴切。

再瞧瞧台湾那边的故事。1949年冬天,陈迟搭上了最后一班前往台湾的运输机,在一片混乱之中,他只来得及带走一本《作物学概论》。之后他种花养树,试图远离政治纷争,可终究没能避开儿子的“反叛”。陈师孟先是在台大学习经济,又到美国深造读博,学成后回到台湾踏入政坛。上世纪70年代,他进入了国民党的智囊机构;到了90年代,他公开表态支持“台独”的主张,转而加入了民进党。岛内的媒体一片哗然:“陈布雷的孙子居然要分裂祖国!”“民族罪人”的帽子迅速扣到了他头上。面对镜头,陈师孟声称:“我只对台湾的未来负责。”他的言辞十分强硬,却无法平息汹涌的舆论。

回头看看,陈布雷当年说的“别让孩子从政”这话,听着既心酸又带着点讽刺。他小儿子在大陆政途平坦,长孙却在台湾陷入政治风

值得一说的是,陈布雷的其他孩子们生活都比较平稳。二儿子陈新成解放后一直在四川,为铁路勘测工作奉献了大半辈子;三儿子陈重光在天津当医生,专门研究呼吸科;四儿子陈启航则在东北水电设计院工作,为松花江的治理绘制图纸。他们都没有涉足政治,却在各自的领域里留下了显著的成就。家里人经常聚会,无论在北京还是成都,总会有人问起台湾的情况。陈砾端起茶杯,轻轻地说:“那边风浪大,就不用多说了。”这时候的他,已经把政治上的纷争看作是遥远的过去了。

这些鲜明对比告诉我们:个人的选择,往往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前行。陈布雷在清末出生,从报业踏入军政圈,最终却因笔下的文字成了束缚;他的孩子们则站在政权交替的十字路口,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哪条路是对的?历史从不直接给出答案,只呈现那一瞬间的真实景象。

1948年的那座老房子现在早没了,南京城也早已换了新模样。走到八字墙根那儿,导游偶尔会说起那个争议不断的“大文豪”。游客们听着点头,心里却更想知道他的后代都怎么样了。答案也不难找:小儿子做了副部长,每天忙着处理文字工作;大孙子却举着“台独”的旗子,被大家指责,网上还是吵得不可开交。明明是同一家族,立场却天差地别,这真是家族史上最让人唏嘘的事了。

陈布雷曾感慨:“人心薄如纸,世道险似棋。”他看透了世道变幻,却没料到子孙的棋会怎么下。历史没有真正的结局,人物也很难有盖棺定论。陈家后人的种种经历,不过是在提醒我们——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谁都有可能被推到意想不到的位置,去挣扎,去选择,然后留下自己的印记和思考。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