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3 12:40点击次数:59
来源:椒点娱乐
“我们为什么不参加国外的全球反诈论坛?”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一连串让人如鲠在喉的现实。
表面上看,答案很体面:我们有自己的平台。2025年9月,江苏连云港举办了“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中方不仅参会,还高调倡议成立“国际反诈联盟”。邀请了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摆出一副主导区域反诈合作的姿态。
听起来不错,对吧?
可网友的疑问,没这么容易打发。既然有GASA(全球反诈联盟)在里斯本、斯德哥尔摩等地定期举办峰会,汇聚各国执法机构、科技公司、金融监管者,共同研究AI诈骗、跨境洗钱、虚拟货币追踪等前沿议题,为何不见中方身影?是不屑参与,还是不便参与?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太子集团”这类跨国电诈帝国被欧美联手围剿,创始人陈志遭多国通缉,豪宅游艇被查封,加密资产被冻结,国内舆论却异常安静。
曾经被主流媒体捧为“杰出企业家”的他,相关报道一夜之间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而他在港台、东南亚的资产动辄数十亿,却坚称“在大陆无任何资产”。这话,连小学生都未必信。
如果真无关联,为何其旗下公司能长期持有尖沙咀整栋商厦、山顶豪宅?为何其控制的空壳公司,能轻易接入内地资金通道?为何其诈骗话术精准针对国内民众心理,连“杀猪盘”剧本都用中文写得滴水不漏?
问题不在“参不参加论坛”,而在“谁在纵容犯罪土壤”。
电诈早已不是几个骗子打打电话的小打小闹,而是集技术、金融、物流、公关于一体的黑色产业链。
从缅甸KK园区屋顶密布的星链天线,到国内被批量盗用的三大运营商电话卡;从伪装成“高薪海外务工”的诱骗话术,到利用社交媒体评论区精准投放的“共享屏幕”陷阱,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资源、渠道和某种“默许”才能运转。
而最讽刺的是,这套体系里,受害者是普通人,获利者却往往戴着“成功人士”“慈善家”“青年领袖”的面具。他们上电视、登杂志、拿奖项,把赃款洗成“投资”“捐赠”“创业基金”。一旦东窗事发,又迅速切割、隐身、删帖,仿佛一切与己无关。
在这种背景下,是否参加国外反诈论坛,反倒成了次要问题。真正关键的是:我们的反诈机制,是对外展示的窗口,还是对内肃清的利刃?
连云港论坛固然重要,但如果只聚焦“联合打击境外窝点”,却对境内可能存在的利益勾连视而不见;如果只强调“技术防控”,却不追问“为何诈骗分子总能拿到最新反诈策略进行反制”;如果只宣传“已遣返数千嫌犯”,却回避“为何头目仍能逍遥法外、资产毫发无损”,那再盛大的论坛,也不过是一场精心排练的表演。
网友的质疑,其实是一种朴素的正义感:为什么骗子能披着光环招摇过市?为什么受害者哭诉无门,而加害者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全球都在追赃,唯独某些地方成了“安全孤岛”?
反诈不是开开会、发发倡议就能解决的。它需要透明的数据、独立的调查、跨部门的协同,更需要一种“不怕揭丑”的勇气。否则,即便建十个“国际反诈联盟”,也挡不住下一个“太子集团”在暗处悄然崛起。
说到底,人民要的不是一场场漂亮的论坛,而是一个能让骗子无处藏身、让保护伞无处遁形的真实行动。
否则,“反诈”二字,终将成为挂在墙上的标语,就像那些出现在电诈园区办公室里的“不忘初心”一样,荒诞又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