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0 01:03点击次数:114
《是谁将北洋海军逼上绝路?》,这篇文章收录在《历史的荣耀》(天地出版社2020年版),作者署名“徐飞”。
徐飞在文章开篇批评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肯定翁同龢,不符合历史真实。
徐飞在文章中说:“(《北京法源寺》)小说中形象高大上的翁同龢,跟历史中的翁同龢判若两人。真正的他是朝廷重臣、两朝帝师,学问更是举世公认,但他爱惜羽毛,没有担当,可以说是误尽苍生。”
请看徐飞文章的最后两段:
“翁同龢一生与李鸿章势不两立,可是到了最后,他的名声不见得比李鸿章好。李鸿章在世的时候,常常受到非议,担着骂名,却真为国家做了一些实事;翁同龢在世的时候,常常非议别人,爱惜羽毛,可曾为国家做了哪些实事?
“满口仁义道德的未必是真君子,顶着大师名号的未必有真才干。翁同龢一辈子为了名声做事,到底成就了谁?”
历史上的翁同龢是不是像徐飞批评的那样不堪我不知道,但是拿李鸿章当参照对象缺乏说服力呀!
不否认李鸿章为清朝做了一些实事,但是,这是他应该的呀!至于说翁同龢没替清朝做什么实事,这也不能成立——白吃白喝不干事,怎么可能呢?当然,徐飞对于“实事”的定义可能自有说法。
徐飞文章给我的感觉是:他替李鸿章抱屈,批评翁同龢——套用流行说法——属于“甩锅侠”,“常常非议别人,爱惜羽毛”。
当然,批评谁,属于个人自由,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的看法一样。所以,徐飞批评翁同龢属于他的个人自由。
我只说说,李鸿章是不是像文章说的那样,实心实意替清朝干事儿,结果被朝野上下骂成卖国贼,也就是说,李中堂大人含冤莫辩、受委屈了!
文章标题“是谁将北洋海军逼上绝路?”,是谁?徐飞认为是主战派,以翁同龢为首的一帮不了解当时国际形势的人。当时李鸿章坚决认为不能跟日本打,因为打不过,打了只会招来大的屈辱,而翁同龢他们群情激愤叫嚷着必须跟日本干一仗。结果,仗打败了,主战派不吱声了,尤其是“甩锅侠”翁同龢,躲在一边,由李中堂去收拾烂摊子,去签卖国条约。
这么一看,李中堂大人真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但是,这是历史全部的真实吗?
北洋水师被日本打败,李鸿章能够甩锅不认账吗?徐飞在文章中说:“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里,少不了翁同龢。”
退一步说,就算徐飞的看法有道理——因为北洋水师战败属于清朝的国耻,让所有人担责不算苛责,但是,把罪魁祸首们排个座次,第一名绝对是李鸿章,而不是翁同龢。
首先,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创立,但是,“李鸿章任命自己的嫡系、淮系将领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而丁汝昌几乎不懂海军,更要命的是,他也没有很强的学习欲望,领兵十五年始终未能认真学习海军业务”。(见《历史的荣耀》一书中徐飞的另一篇文章《李鸿章如何叱咤风云四十年?》)李鸿章任人唯亲,让一个不懂海军的亲信去执掌北洋水师,这不是害己殃国吗?
第二,就算北洋海军打不过日本能找到种种借口,比如,战船失修,弹药不足,等等,但是陆军呢?陆军当时的大炮武器都是新式的进口货,结果敌人打来,士兵望风而逃!这绝对是人的责任吧?军队战斗力不堪一击最大责任在谁?当然是统帅。作为北洋的总负责人,李鸿章能甩得了锅吗?
第三,该怎么论定李鸿章?抄录梁启超的观点:
“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然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谚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中国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
如果说清朝主战派不了解国际局势,逞血气之勇拿国运冒险,涉嫌书生误国、事后甩锅,应该受到强烈谴责,那么身为北洋水师总负责人的李鸿章,在他的岗位上不能胜任,却尸位素餐,以致“将熊熊一窝”,误尽苍生,难道能够以“打不过”“不能打”的“先见之明”逃脱责任,甚至事后以受了委屈的“背锅侠”的嘴脸问心无愧吗?
退一步讲,就算清朝追责甲午海战战败责任,理论上应该自裁的也应该是李鸿章,而不是翁同龢。在这一点上,丁汝昌的死倒体现了士人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