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08:31点击次数:68
俄乌冲突打了几年,高超音速导弹从概念武器变成了战场实况。
这东西快得离谱。
俄罗斯用它们打掉过一些高价值目标,效果看起来相当直接。指哪打哪算不上,但确实很难拦。
于是有人开始想,要是更大规模的冲突,比如太平洋那边,这东西能起多大作用。
俄罗斯的经验其实给了一个很具体的数字。可能至少需要一千枚。这数字听着有点夸张,但看看乌克兰的实际情况,一千枚说不定只是个开始。
库存消耗的速度比很多人预想的要快得多。
不对,不能光看数量。精度和突防能力当然重要,但数量本身变成了一种基础保障。没有足够的数量,再好的技术也撑不住一场持久的对抗。
俄罗斯人可能也没想到他们会打这么久。
他们的导弹使用方式,更像是在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这种用法背后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现实考量。
大国之间的较量,一开始可能是技术秀,打到最后往往变成消耗战。
高超音速武器很贵,但比航母便宜。这个账怎么算,不同国家有完全不同的算法。
乌克兰的天空某种程度上成了新武器的测试场。所有缺点和优点都被放大了。
现在说一千枚是门槛可能还为时过早。也许五百枚就够了,也许需要两千枚。俄罗斯的经验只是第一个参考案例,下一个案例会给出更清晰的答案。
战争总是这样,最好的计划也赶不上变化。
唯一确定的是,图纸上的狠角色,到了真实战场都得接受检验。
仗才打起来没几天,高超音速导弹就登场了。
那是22年3月的事。俄罗斯人从天上扔下来一枚叫“匕首”的玩意儿,把乌克兰一个堆满弹药的地方给抹平了。
就这一下,仗的规矩变了。
弹头往下掉的时候,速度超过十倍音速。目标眨眼间就只剩一片火。
乌克兰人雷达屏幕上可能刚有个光点闪了一下,爆炸就已经发生了。
这种场面后来不断重复。
去年5月,俄罗斯人又用“匕首”去敲乌克兰的“爱国者”防空系统。那套系统是美国人给的,报纸上说得可神了。
结果没什么两样。
在高超音速导弹面前,被吹得厉害的“爱国者”表现得很糟糕,几乎拦不住什么。也不能这么说,那可能说得太客气了,根本就是没法拦。
乌克兰那边传来的说法是,这导弹的飞行路线完全没法预测,像个幽灵。
这已经超出了摧毁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瓦解。
高超音速导弹被称作规则改写器不是没有道理。它确实不太讲常规战争的逻辑。
速度是它的第一道咒语。十马赫往上走,每小时一万两千公里只是个起点。雷达屏上刚闪出一个光点,值班员的手还没碰到通讯按钮,那个光点已经不再是远方的威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冷兵器时代的格言放在今天依然锋利。快,意味着反应窗口被压缩到近乎不存在。传统的拦截系统像是个需要复杂准备动作的拳手,而对面来的是一记没有任何前摇的直拳。
你不能用应对巡航导弹的节奏来应对它。那感觉像是用算盘去解一道微积分,工具和问题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它重新定义了什么叫“来得及”。
米格31挂载的那种武器,从几百公里外发射到命中目标,全程用不了五分钟。地面防空系统能做出的反应,满打满算也就一两分钟。这点时间不够操作员完成任何有意义的操作。
仗已经打完了。
传统防空导弹依赖弹道预判,高超音速武器却在空中随意转向。锆石导弹在高空滑翔阶段能做出接近直角的机动,地面雷达的拦截概率随之跌到不足两成。所有预设的拦截方案都失效了。
去年那次针对爱国者系统的攻击,据说是通过卫星和红外复合制导实现的。飞行上千公里后的圆概率误差控制在十米以内,甚至能精确打击移动目标。那枚导弹直接撞上了雷达车,纯粹依靠动能释放的冲击波就摧毁了整个阵地。
这种打击效果相当于战术核武器。
不对,应该说比核武器更棘手。它不需要面临使用核武器的政治风险,却能达到相近的战术价值。现代战场正在被这种武器重新定义。
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这话搁在俄罗斯的导弹库存上特别贴切。
他们手里攥着锆石这种玩意儿,理论上该是掀桌子的牌。可打出来的效果,像极了拿古董花瓶砸门锁。
冲突头几个月,这些本该改变战局的东西,净往弹药库和油罐车身上招呼。到了今年,事情更离谱了。一枚造价几百万美元的锆石,瞄准的是炼油厂里那个值不了几个钱的铁皮罐子。
爆炸的火光当然很好看。但算算账,这声响也太贵了。
你不能说这完全没道理。毕竟铁皮罐子炸了也能冒烟。可这种打法透着一股窘迫,像是把传家宝当板砖用。
不对,应该说连板砖都不如。板砖扔出去还能捡回来。
现代战争有时候就是笔糊涂账。锆石飞过去的那几十秒,你都能听见预算在燃烧。
炼油厂的工人大概会觉得挺荣幸。毕竟不是每天都有百万美元级别的快递上门。
但这种荣幸代价太大了。
俄罗斯人把匕首导弹当常规武器使唤,这事儿透着股拧巴劲儿。
家底薄是明摆着的。那玩意儿造起来费劲,材料工艺都卡脖子,一年出不了几枚。开战头半年,他们总共也没舍得打出去二十发。
仗打到这份上,乌克兰那边的防空网越织越密。美国人手把手帮着建,普通巡航导弹飞过去,十有五六都得被敲下来。
常规路子走不通,只好把压箱底的家伙搬出来开路。高超音速导弹成了给无人机和普通导弹趟雷的工兵。
这用法实在别扭。好比拿手术刀去劈柴,刀刃崩了,柴火也没劈利索。
听说他们用这宝贝打掉的目标,真正够分量的还不到三成。仓库里的存货眼见着往下掉。
库存哗哗地流走。不对,应该说是白白蒸发掉了。
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真等到航母或者指挥所露头的时候,你一摸口袋发现空了,那才叫抓瞎。
关键时刻掉链子,仗就没法打了。
俄罗斯人用血换来的教训摆在那里。
海空域是未来冲突的预设舞台。目标漂浮不定,机会窗口窄得像刀锋。谁先扣动扳机,谁就捏住了胜负的筹码。
现代战争不讲客套。它要求你在开场瞬间就砸出最重的拳头。不对,应该说,是要求你在对方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打完了第一轮。
机场跑道得先废掉。雷达屏幕要变成雪花。指挥链路必须掐断。这套组合拳下去,再精密的作战系统也会陷入瘫痪。就像突然被拔掉插头的音响,所有声音戛然而止。
主动权不是争来的,是抢来的。
战争的第一小时决定了整个冲突的走向。
我们的战术核心很明确,就是用导弹说话。特别是那些能飞十马赫的高超音速型号。目标就是把美军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存在彻底抹掉。日本和韩国那些空军基地必须第一时间处理。
想象一下成百上千架先进战机从那些基地起飞的样子。不能给它们这个机会。
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飞机离开机库之前解决问题。让跑道变成废墟最直接。东风17这种武器,三分半钟就能从发射点飞到日本上空。七百公里的距离对十马赫的速度来说太短了。
三分半钟够干什么。地勤人员可能刚接到警报。机库大门才打开一半。
高超音速武器的价值就在这里。它创造了一个无解的命题。防御系统基本成了摆设。这种突袭能力改变了游戏规则。
有人做过测算,第一岛链上值得优先清除的美军目标,数量在九百个左右。
假设我们手握一千枚高超音速导弹,战争开始的头几个钟头,就能给这些目标挨个点名。饱和打击的效果不是彻底摧毁,是让美军在亚太的作战系统当场停摆。
双拳难敌四手
不过这第一波重拳只是开场。光靠开场三板斧肯定不够,后面还得有连续动作。
你用导弹把机场跑道炸了,美军可能很快就用速干水泥给你补上。
这时候就得有后手。
轰-6机群跟上,每隔半小时就去机场上空撒一波铁疙瘩,持续压制,让他们修都修不起来。
战争是体系对抗,不是一两件神兵利器的单挑。
高超音速导弹是矛尖,锋利无比,但它需要一个坚固的矛身。
它的优势是快、防不住。
要论费效比,其实并不高。
一枚导弹的战斗部,威力也就相当于几枚航空炸弹,价格却是后者的几十上百倍。
世界上根本没有“导弹洗地”这种战术,成本太高,美国也玩不起。
高超音速导弹的定位,就是用来打那些防守最严、价值最高的目标。
战争这事儿,有时候跟下棋差不多。
你得先扔几个不值钱的卒子过去。
无人机就是现代战场上的卒子。一大群,黑压压的,嗡嗡响着往前飞。对面一看这阵势,防空导弹肯定得开火。砰砰砰,天上炸开一朵朵烟花。烟花挺好看,但代价是弹药库在飞速见底。更关键的是,那些藏在暗处的防空阵地,火光一闪,位置就暴露了。
等他们打累了,弹药也耗得七七八八。
这时候,真正的杀招才该露面。
高超音速导弹或者弹道导弹,像收了钱的职业杀手,悄无声息地进场。目标早就锁定,一击,核心设施就没了。之前的无人机蜂群,不过是给这场致命演出暖场。
我个人觉得
俄乌战场成了未来战争的试验场。
高超音速武器这东西,它不光是技术突破。它把战争的基本规则给重写了。
俄罗斯人现在挺尴尬的。他们证明了光有技术尖货不够用。数量跟不上,战略出问题,工业体系撑不住,再好的技术也白搭。
我们这边的情况不太一样。
工业实力是咱们的底牌。这张牌能打出一个层次分明的火力网。
储备一千枚高超音速导弹,这个数字不是随便定的。它意味着在最要命的时候,我们有能力把桌子掀了。主动权得抓在自己手里。
这一千枚大家伙,再加上巡航导弹无人机和常规弹药,能堆出一道墙。一道让任何人都不敢随便伸手的墙。
高超音速武器这东西一旦上了赛道,刹车就失灵了。
美国人最近在亚太的动作很实在,部署的节奏快得让人没法假装看不见。
军控谈判桌上那把椅子,估计都落灰了。
现在讨论这些外部变量意义不大,关键是我们自己得把东西攥在手里。
国防建设这种活儿,讲究的是个闷声干大事。
你得确保在最糟糕的那个剧本里,自己不是那个只能拍桌子的角色。
手里有家伙,心里才踏实。
这个道理朴素得就像家里得存点粮食。
至于数量问题,一千枚这个数字听起来像个整数。
但现实从来不喜欢整数。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这东西和过年囤年货差不多,总觉得再多一箱也不占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