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iPhone 17“吐舌头刷视频”火了:整活背后,其实是科技的人性温度

发布日期:2025-10-08 09:52点击次数:60

最近,iPhone 17 系列刚一开售,就被网友玩出了新花样。一大批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用户只要对着屏幕“吐一下舌头”,短视频就会自动切换到下一条。不少人调侃:“手都闲下来了,现在连舌头都得上班。”“iPhone 17,让五官齐心协力,未来是不是还要靠眨眼刷视频?”

看似魔性的操作,其实背后藏着一段更值得聊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地讲讲:这个“吐舌头刷视频”的梗,到底是怎么来的?它意味着什么?未来我们又该怎么看待这种科技和生活的结合。

一、这个功能原本不是拿来“整活”的

很多人以为,苹果是为了搞笑、吸引眼球,才设计了“吐舌头刷视频”。但真相是:这个功能的本质是 无障碍辅助功能。

在 iOS 26 系统里,用户只要进入设置 → 辅助功能 → 打开“头部跟踪”,就能把一些动作绑定到手机操作上。比如点头可以确认、摇头可以返回、眨眼可以切换……而“吐舌头”,也能被定义成“下滑”。

这对谁有用呢?就是 手部不方便的人群。比如一些行动障碍人士,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流畅地使用手指滑动屏幕,那么通过面部动作来操控,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其实是一种“科技的人文关怀”。苹果一直在无障碍功能上下功夫,只是过去这些功能很少进入大众的视野。直到这次,被网友玩成了“舌头刷抖音”,才突然出圈。

二、为什么网友会觉得这么“魔性”?

原因很简单:

动作反差感强。我们平常习惯用手指滑屏,突然有人用舌头刷,画面就显得特别违和。

自带社交传播力。想象一下,你刷短视频时,突然看见屏幕里有人冲手机伸舌头,下一秒视频就切换,这种画面天然适合二次创作、做鬼畜、加字幕。

调侃成本低。大家不用理解背后原理,就能加入调侃:“以后不叫手残党,叫舌残党。”“再这样下去,可能要开发‘挠痒痒刷视频’了。”

说白了,这是 功能与娱乐结合的化学反应。功能本身是正经的,但被大众搬运到娱乐语境里后,就成了段子。

三、从“严肃功能”到“全民玩梗”,说明了什么?

这里我想谈一个观点:科技产品一旦进入大众生活,就很难完全按照设计者的预期来使用。

这并不是坏事。相反,它恰恰说明了用户的创造力。

举几个例子:

微信的语音功能,本来是为了方便打字不便的人,结果被用来“群发祝福”“语音轰炸”;

手机陀螺仪,本来是为了定位和导航,现在很多手游用它来实现“摇一摇”操作;

iPad 的 Procreate 软件,本来是专业绘画工具,却有人用来画沙雕表情包,火得不行。

同样地,“吐舌头刷视频”原本是无障碍功能,但当它落到网友手里,就成了新的娱乐玩法。这其实反映出:科技的生命力,不在于发布会上说得多么高大上,而在于用户能不能玩出花样。

四、整活之外,它真的有用吗?

很多人笑着笑着,就会忍不住问一句:这玩意儿真的有实际意义吗?

答案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没啥刚需,但对一些群体来说,意义重大。

比如:

手部有伤或残障的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正常使用手机,不必依赖他人。

有些情况下手不方便,比如做饭时手上有油,也能用头部动作操控。

长时间看短视频,手会酸,换个方式其实也是减负。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把它当笑料,但真正需要的人,会因为这个功能而减少生活的不便。科技的价值,往往就在这种“细微的被照顾”里。

五、从苹果到用户: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苹果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它长期坚持在 无障碍设计 上投入精力。

有趣的是,当这种设计被网友“玩坏”,也反过来给苹果带来了一种另类的曝光。这其实是一种“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苹果提供了功能;

用户赋予它新的使用场景和文化意义。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技术只有在被大众拿来玩耍时,才算真正进入生活。

“吐舌头刷视频”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它的本意严肃,但落到用户手里,却成了轻松的娱乐符号。

六、我的看法:别小看这些“整活”

有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一时的笑点,过几天热度就没了。但在我看来,这种“整活”现象其实很有价值。

它让科技“去神化”

过去,大家看待科技总是带着距离感,好像很高冷。但当网友用舌头刷视频时,科技就变得接地气了。你会觉得:原来高端的 iPhone,也能拿来搞怪。

它促进了功能传播

原本只有少数人知道的无障碍功能,通过这种娱乐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也许有真正需要的人,正好因此知道了这项功能,从而改善生活。

它提醒厂商:设计要留白

用户能玩出花样,说明设计是有弹性的。如果功能做得死板、僵硬,用户就只能被动使用。反而是这种留有余地的功能,更容易激发创造力。

七、未来会不会有更多“舌头级创新”?

这次事件之后,我相信厂商们会有两种心态:

继续优化无障碍功能,让更多动作可以替代手部操作,比如眨眼、抬眉、鼓腮。

考虑娱乐场景”,是不是可以顺势开发一些新玩法,比如专门的“无手操作模式”。

其实,未来的交互方式一定会越来越多元:

手势识别、眼球追踪、脑机接口……

甚至“情绪识别”,用笑容触发某个操作,也不是没可能。

到那时,“吐舌头刷视频”可能只是一段开胃小菜,更大胆、更离谱的交互方式,还在路上。

八、写在最后:魔性的背后,是人性的温柔

回到最初的问题:“吐舌头刷视频”,到底是玩笑,还是未来的趋势?

我的观点是:它既是玩笑,也是趋势。玩笑之处在于,网友用夸张的方式,把功能演绎成了段子;趋势之处在于,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科技产品正在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包容不同群体的需求。

所以,下次你看到有人对着手机伸舌头,不必觉得“无聊”,那也许是一种 平等的象征:不管你是普通用户,还是行动不便的人,都能用同样的方式享受科技的便利。

科技的发展,从来不只是“性能更强”“像素更高”,而是它能不能真正 照顾到每一个人。哪怕这种照顾,被网友们演绎成了一个又一个魔性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