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4 03:31点击次数:118
《——【·前言·】——》
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的天色阴沉,战火的气息弥漫在空中。
一个从没碰过枪的年轻领导,竟然要带领经历无数战斗的老将军去打仗。
面对敌方三师的庞大兵力,78个人到底该死扛还是撤退,真是一道难题。
彭德怀带领部队赢得了一场漂亮的胜利之后,毛主席没有给予表扬,反而摇摇头叹气,说出了那句令人震惊的话。
这个表面上赢了的战役,到底埋藏着哪些隐患和麻烦呢?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红军却在自己拆台
1933年6月,南昌的夏天闷得让人难受。
蒋介石叫上手底下的将官们开了个关键会议,这次他出了大价钱,打算调动五十多万大军,去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
前头那四次都没搞定,这回他挺着一股气,非得把红军一举歼灭不可。
国民党军队一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模样,红军那边却在悄悄做着别的事情,气氛完全不一样呀。
刚结束第四次反围剿战斗的时候,原本该趁机休息整理,想想下一步怎么行动。
可是那些偏左的领导一激动,搞出了个搞不懂的主意——把红军的主力拆成两拨,各自跑不同路。
红1军团被划定为中央军,驻扎在宜黄、乐安、南丰这一带。
红3军团一变成了东方军,由彭德怀指挥,带着部队跑到福建去打仗了。
这样一来,两支部队相距挺远,想帮忙救援都挺难的。
在兵书里,最忌讳的事情莫过于分兵作战。敌人正等着找机会呢,这不就是自己送上门了吗?
黎川守城,78个人怎么挡住3个师
9月25日那天,蒋介石一眼看出了红军分兵的漏洞,马上命令顾祝同带领北路军的三个整师,直接进攻黎川城。
黎川这块地方可不是随便说说,它可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位置挺关键的。
要是失去了黎川,整个苏区的防线可就彻底散架了。
守住黎川的人是萧劲光,那会儿他可是闽赣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
照理讲,这么高的职位,手底下肯定得有不少兵马啦。
实际上情况是这样的,职位再高,手下的兵力未必多得惊人。
萧劲光只有一个警卫连,整整77个人,加上他自己一共才78人。
没搞错,就这点人,加上他自己,一共就78个。
当顾祝同的三师兵团密密麻麻压过来,萧劲光站在城墙上,心里那叫一个凉快。
一个师,少说也得一万多人,再加上两个师,三四万就这么没啦。
用78个人去跟三四万的人硬拼,不觉得像是在拿鸡蛋碰瓷子嘛。
萧劲光可不是搞神仙的,他清楚死守毫无用处,只会让这78个战士白白牺牲。
萧劲光作出了一个挺难的选择——撤退。
他带着这78个人,趁着天黑悄悄地离开了黎川。
一旦城门一开,国民党军就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了进去。
黎川就这样没了。
博古发飙,差点要了萧劲光的命
黎川被攻占的消息一传到博古耳朵里,这年轻的领导人立刻火冒三丈。
博古,原名童庸,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务,在中国革命和建国初期发挥过一定作用。
他算是那时党的核心人物之一,不过对于军事,完全没有头绪,根本就是个门外汉。
这种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明明不懂还装懂,而且特别死板。
博古叫来萧劲光,一上来就狠狠地数落了一通。
他觉得,萧劲光没守住城,简直就是犯了天大的错。
他一点儿都不顾萧劲光只有78个人,也不在意敌人有3个师,就硬是认为这是“临阵退缩”,要按军法来处罚,而且还要判极刑——直接枪毙。
萧劲光一生征战无数,出生入死,从未想过会在自己人手上丧命。
博古的态度可真是相当坚决啊,说什么“零容忍”,非得要杀一儆百不可。
到了紧要关头,毛主席站了出来发话,还有不少干部一块儿为萧劲光说情。
他们跟博古讲理,说:78个人守不住一座城,这不是明显的事嘛,怪不得萧劲光。
虽然博古最终没对萧劲光动手,可心里那股憋屈一直咽不下去。
他盯着地图上的黎川,看着看着就越发觉得气不过。
这座城一定得拿下来,他得让大家看清楚,他博古说的话是真的!
彭德怀奉命回师,路上打了个漂亮仗
博古赶紧下了个紧急命令,要求正在福建打仗的彭德怀马上撤回去,去夺回黎川。
彭德怀收到这个命令的时候,心里其实有点疑窦。
当东方军在福建打得挺顺利的时候,突然间就收兵撤回了。这一撤,敌情不明,风险挺大的,大家都有点儿猜测。
彭德怀这样的人,性格挺直爽,党性特别坚定,组织安排干啥他就乖乖照做。
他一句话都没多说,直接带着东方军朝黎川那边赶去。
部队一到洵口这地儿,谁也没料到,国民党军的第6师正巧就在这儿。
双方就在硝石洵口附近遇上了,这回想跑都跑不掉。
第6师调来了三个团,气势如虹地冲过来了。
彭德怀是啥人呢?
他可是打仗的专家呀,很快就安排好兵力,指挥队伍去迎敌啦。
这场仗打得真是过瘾极了。
东方军的士兵们闷了一肚子的气,正巧找个地方撒撒劲。
他们奋力冲锋,逼得敌人四下乱窜,局势顿时变得乱糟糟的。
不到一天的工夫,就把敌方三个团给打散了,俘虏了1200多名敌兵,连旅长葛钟山也被活捉了。
洵口这场仗,红军全身而退,胜得挺漂亮。
消息一传开,许多伙伴都为彭德怀喝彩,觉得这次战役打得真漂亮。
一听到这个消息,毛主席脸色立马变得阴沉,他摇了摇头,一句话也没开口。
毛主席为啥摇头?因为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彭德怀确实赢了,然而毛主席为什么没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呢?
毛主席之所以没表现出喜悦,是因为他眼光更长远,关注的不是眼前这场战斗的输赢,而是整体战略上的失误。
洵口这仗虽然打赢了,可红军的藏身之地也就暴露出来了。
国民党兵一看到,原来东方军就在这儿,赶紧调了不少兵马过来设防堵截。
彭德怀原本打算去收复黎川,可打完洵口一带后,发现四周全都是敌人,想要继续往前推进真是难如登天。
博古那边还在催促着,非得让彭德怀赶紧把黎川拿下来不可。
彭德怀也没办法,只能咬紧牙关,朝硝石那边硬着头皮冲去。
硝石路可是通往黎川的必经之路,可国民党军早就在那儿布好了一圈圈的陷阱。
东方军一下子冲进去,就很快被包围住了。
东面、西面、南面、北面,都站满了敌人,东方军被堵得死死的。
想冲出去,可是身边全是敌人;要坚持住,又觉得粮草弹药撑不过去。
这种情况下,正是毛主席最担心的事儿。
当时毛主席一句话说得特别重,直截了当地指出:“这可是最蠢最差的玩法。”
这话听着挺挺拔的,把痛处都点得明明白白。
你觉得哪儿不对劲啊?
傻就傻在不考虑整体局势,为了一座城,把主力直接送到绝路上去。
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一开始就丢掉了主动权,把敌人给牵着走了。
洵口赢了又怎么样?
那属于遭遇战,是一碰面就打的,根本不是他们自己挑的战场。
要说重点的话,红军其实本可以挑个更合适的时间和地方打仗,可偏偏博古那糊涂的指挥,把所有的优势都给错过了。
一步错步步错,第五次反围剿的败局早就埋下了
博古这个人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军事,却还偏偏胡乱指挥,真是让人头疼。
他看事情的眼界挺有限,就盯着地图上的一个点——黎川。
在他眼里,城一旦丢了,就得抢回来,毕竟这是关系到面子,也是讲究原则的事。
他根本没考虑到,为了夺回一座城,会付出多大的代价,会对整个战局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萧劲光退城,基本上也是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78个人守不住,这事儿不用说,一看就知道。
可博古非得拼这个劲儿,差点就把萧劲光给弄死了。
这招让不少指战员心里打起了鼓:遇到这样的事,是老老实实地撤退,还是咬牙坚持着等着吃亏呢?
彭德怀收兵返回,原本就是个挺冒险的一招。
东方军在福建的任务还没搞定呢,就急忙往回来赶,你说这叫什么啊?
就是这么个意思,纯属乱折腾。
虽然洵口挺过来了,可紧接着就被围住了,兵力的形势比之前还要险峻。
分兵作战的策略本来就是搞错了。
红军本身兵力就不多,还要分成两个部分,这不是给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吗?
蒋介石巴不得看到这样的局面,可红军偏偏自己主动搞出来了。
整个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就注定会搞砸,失败是早就注定的事啊。
不是说红军战士不敢冲锋,也不是说将领们不会打仗,关键是在指挥上出了大问题。
左倾领导者的盲目指挥,搞得红军一而再,再而三错失好机会,最终只能走上长征这条路。
结语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一次错误的抉择,可能会葬送成千上万的兵马。
博古对军事一知半解,还要去指挥作战,彭德怀知道出问题了却也只能遵从,毛主席明明看得很透,却没有发言的权利。
洵口那场战役的胜利,不但没能扭转局势,反而让红军的处境更加被动,加快了局势的恶化。
这个经验告诉咱们,打仗可是专业活儿,得由懂军事的人来抓指挥。
没有军事经验的领导带领专业人员,吃亏的总是士兵的生命和革命的事业。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