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美国陆军部长:有一个优势超过中国,一对一单挑,美军一定会赢

发布日期:2025-10-10 16:59点击次数:125

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最近在“肖恩·瑞安秀”播客节目中发表了一番引人瞩目的言论。

他承认中国在军事技术上已实现系统性超越,新型武器如“流水线”般涌现,而美国却因好高骛远的研发模式屡屡失败,电磁弹射系统和朱姆沃尔特驱逐舰沦为“半成品”。

然而话锋一转,他提出一个“杀手锏”:如果未来战场所有技术失效,美军能依靠单兵素质在肉搏战中战胜解放军,“每次都能赢”。

这番“技术失灵论”背后,折射出美军高层的战略焦虑。过去几十年,美军制胜逻辑始终建立在技术代差之上,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依靠精准打击和信息化碾压对手。

当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航母编队和区域拒止体系上步步紧追,甚至055驱逐舰已具备与美军航母编队“扳手腕”的能力时,美军竟开始强调起“冷兵器时代的优势”,这种逻辑转折耐人寻味。

德里斯科尔所谓“美军训练胜一筹”的说法,与中外公开的体能标准数据形成尖锐对比。

美国陆军基础考核中,武装越野要求是负重10公斤行进3000米,21分钟及格。

而中国陆军同期标准是负重20公斤行军5000米,全训部队要求85%人员在19分钟内完成负重18.5公斤的5公里越野。

这意味着中国普通步兵的负重强度已达到美军标准的两倍,行军距离超出60%。

显著的差距体现在特种部队层面。中国特种兵每日需负重15公斤进行20公里越野,包含攀楼、索降、山地奔袭等科目,甚至要肩扛150公斤圆木冲刺300米。

对比美军海豹突击队训练强度,中国士兵的极限体能标准连美军精锐都“难以做到”。

在射击精度上,解放军百米靶标需命中30环方算及格,而美军标准仅是91米内命中人体要害区域即合格。

单兵装备的对比同样打破刻板印象。虽然美军单兵装备采购价高达1.8万美元,远超中国的1800美元,实际性能差距微弱。

中国军工体系以提升战斗力为首要目标,非如美军般受军火商利润驱动。

在丛林作战装备评估中,美军虽在夜视仪、模块化装具上领先,中国新型丛林迷彩、北斗单兵终端及QTS-11综合作战系统已实现系统性提升。

历史战例能说明问题。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中,80名解放军对抗600名印度精锐,以寡敌众展现格斗实力。

而70年前的朝鲜战场,志愿军在装备绝对劣势下,依靠战术与意志将美军逼回三八线。

德里斯科尔声称“技术失效后美军能赢”,却选择性遗忘这段历史。

美军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同样削弱其“单兵素质论”。队伍中存在跨性别者、肥胖士兵、懒散成性现象,与解放军“整齐划一、精瘦干练”的形象形成反差。

而解放军炊事兵的单兵作战素质,据评估甚至可媲美美军特种部队。

这种差距根源在于志愿兵役制与雇佣兵役制的本质区别,中国军人秉持“为人民而战”的信念,汶川地震、甘肃救援等行动中展现的牺牲精神,远超美军“职业化”士兵的认知范畴。

美军内部不乏清醒声音。前驻华大使伯恩斯曾警告:“中国军事实力被严重低估,不要因解放军40年未参战而轻视其战斗力。”

这种认知与德里斯科尔的“单挑必胜论”形成微妙对比。

当中国阅兵式展示新型装备与昂扬士气时,美军同期阅兵仍依赖黑鹰直升机、M1坦克等老装备,士兵队列松散、眼神涣散。

现代战争早已超越“一对一单挑”的原始模式。中国火箭军的东风-21D、东风-26导弹构成区域拒止体系,能在航母战斗群逼近时实施“点名式打击”。

而三航母编队与055驱逐舰的配合,已使中国海军具备远海作战能力。

在这种体系化作战背景下,谈论“技术失灵后的肉搏战”像是对战场形态的误判。

解放军近年公开的训练纪录折射出真实实力:士兵创下606个单杠卷身上、2111个俯卧撑、五发子弹同孔穿靶等极限数据。

这些成果源自每日18小时起跳的全天候训练,而美军同期仍受制于跨性别士兵权益、肥胖率攀升等内部争议。两支军队对战斗准备的理解,已产生质的不同。

德里斯科尔或许忽略了一个关键变化:中国军队早已实现“钢铁洪流”与“钢铁意志”的双重升级。

当美军还在幻想用刺刀决胜负时,解放军已构建起从单兵智能装备到区域拒止体系的完整战争维度。这种差距,显然不是靠“乐观想象”所能弥补的。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