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8:02点击次数:140
2025年9月26日,广西纪检监察网一则通报引爆舆论——自治区第十四届人大外事华侨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谢尚果被“双开”。这位曾手握实权的厅官,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公职,并移送司法。其腐败细节中,“以明显低于市价购房”“违规干预市场经济”等关键词,再次撕开了权力寻租的隐秘链条。而这,仅是广西反腐风暴中的最新一页。
一、腐败细节曝光:从“学术精英”到“巨蠹”的蜕变
谢尚果的履历曾光鲜亮丽: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广西民族大学校长、玉林师范学院院长等职,2023年调任自治区人大。然而,其“双面人生”的崩塌,暴露了权力失控的必然结局。
1. 权力变现的“三张牌”
“宴请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频繁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将公权私用包装成“人情往来”。“房产牌”: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入房产,利用职权为开发商“开绿灯”,变相收受贿赂。“项目牌”:违规插手工程项目,帮助特定企业承揽业务,形成“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恶性循环。
2. 贪腐金额触目惊心
通报虽未披露具体数额,但特别强调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结合广西近年案例,类似职位腐败金额常超千万元。例如,2023年落马的防城港市港发控股集团原董事长徐钦帮,受贿金额达2000余万元;2024年被“双开”的自治区党委原常委秦如培,涉案金额更超3亿元。谢尚果的贪腐规模,或与此形成呼应。
二、广西反腐:高压态势下的“破局之战”
谢尚果案并非孤例。近年来,广西持续以“零容忍”态度重拳反腐,仅2024年就有3名省部级官员被“双开”,包括全国人大原常委李钺锋、自治区原副主席秦如培等。
1. “十八大后不收敛”成共性
谢尚果案通报中特别指出其“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这一特征在广西反腐中极为普遍:
黄朝圣案(崇左市江州区原局长):2019年落马时,其受贿时间跨度长达10年,十八大后仍收受财物超800万元。廖锡武案(北海市官员):2023年被查时,已退休3年,但仍因“影子公司”利益输送被追责。
2. 民生领域成腐败重灾区
从谢尚果插手工程项目,到贵港覃塘区妇幼保健院原院长私车公养,广西反腐剑指教育、医疗、基建等民生领域。2024年通报的“扶贫领域形式主义”案例中,北海市铁山港区干部虚报受灾数据,导致扶贫资金被套取,直接损害群众利益。
三、制度之网:从“个案查处”到“系统治理”
广西的反腐实践,不仅在于“打虎拍蝇”,更注重构建长效机制。
1. 监督关口前移
针对工程项目招投标、土地审批等高风险领域,广西推行“大数据+纪检监察”模式。例如,2024年南宁市建立工程建设领域“黑名单”,将21家违规企业纳入信用惩戒,从源头压缩寻租空间。
2. 整治“四风”顽疾
从谢尚果违规发放津贴,到柳江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加急费”潜规则,广西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25年中秋前夕,自治区纪委通报10起违规吃喝案例,包括某县局长用公务卡支付私人宴请,释放“越往后越严”的信号。
3. 家风建设破“围猎”
谢尚果案中,其亲属或涉房产交易利益输送。对此,广西开展“家庭助廉”活动,组织干部家属参观警示教育基地。2024年玉林市某局长妻子主动退缴丈夫收受的20万元“感谢费”,成为家风建设的典型案例。
四、反思:权力异化的“三重警示”
谢尚果的堕落轨迹,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
1. 警惕“学术光环”遮蔽初心
作为法学教授,谢尚果本应深谙法律红线,却将专业知识异化为“腐败工具”。这警示:学历高≠觉悟高,权力需与责任对等。
2. 警惕“温水煮青蛙”式腐化
从收受一条烟、一餐饭开始,谢尚果的贪欲逐渐膨胀。正如北海市某落马官员供述:“第一次收礼时手都在抖,后来就习惯了。”
3. 警惕“退休即安全”的幻觉
广西近年查处多起退休干部案件,如2024年河池市原副区长韦建伦退休5年后仍被追责。这证明:反腐没有“时间差”,监督永远在路上。
五、未来展望:广西反腐的“下一站”
随着谢尚果案的推进,广西反腐或将聚焦三大方向:
重点领域攻坚:深化国企、乡村振兴等领域专项整治,严查“靠企吃企”“吃拿卡要”。基层“微腐败”治理:针对村级“一把手”权力滥用,推广“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跨境腐败打击:依托中国—东盟合作平台,建立跨境追逃追赃机制。
结语
谢尚果的“双开”,是广西反腐的又一记重锤。从“能人腐败”到“期权交易”,从“一人腐”到“家族腐”,每一起案件都是对制度漏洞的拷问。唯有将“三不腐”机制贯穿始终,方能筑牢“不敢腐”的堤坝、“不能腐”的笼子、“不想腐”的堤坝。
网友热评:
“学历再高,抵不过初心失守!”“房子低价买,项目白手套,套路还是老套路!”“退休不是保险箱,反腐永远在路上!”
(本文案例均来自广西纪检监察网及官方通报,部分数据综合公开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