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12:34点击次数:181
近些年来,我们总能听到关于人工智能,也就是AI的各种消息,听起来既神奇又遥远。
很多人心里可能会犯嘀咕,这些听着特别高科技的东西,到底跟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多大关系?
是不是又一阵听着热闹的风,刮过去就什么也没剩下,最后还是那些大公司里的技术展示品?
实际上,当我们把目光从那些炫目的概念上移开,会发现人工智能已经悄悄地走进了我们身边许多熟悉的企业,开始实实在在地帮人们解决问题,提升效率了。
这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正在许多工厂车间、办公室、甚至是街边的门店里发生的变化。
我们先从一个企业最需要智慧和创新的地方——研发部门说起。
比如扬子江药业,他们开发一种新药,首先要做一件非常关键的事,叫做“靶点调研”。
用大白话讲,就是要找到攻击病菌或癌细胞的那个最精确的“要害”。
这活儿非常耗时耗力,过去,科研团队需要像泡在图书馆里一样,翻阅堆积如山的全球医学文献和各种数据库,一个字一个字地找线索。
这个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压力巨大,万一漏掉了一篇关键的研究报告,整个项目的方向都可能走偏,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都可能白费。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他们利用一种叫“飞书”的办公软件里的人工智能功能,打造了一个专门的“AI靶点调研机器人”。
科研人员不再需要自己去大海捞针,而是像跟人聊天一样,对这个AI机器人下达一个简单的指令,比如“帮我找一下关于某个特定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专利”。
接下来,这个AI就会像一个超级学霸,瞬间在几十个专业的医疗信息网站和数据库里进行搜索、阅读和分析,然后把最重要的信息自动提取出来,整理成一目了然的表格和图表。
过去可能需要好几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可能吃顿午饭的功夫,一份清晰全面的数据洞察报告就摆在眼前了。
这并不是要取代科学家的思考,而是把他们从繁重、重复的资料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把宝贵的精力全部用在分析、判断和创新这些真正需要人类智慧的地方。
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其他行业。
比如大家熟悉的化妆品品牌珀莱雅,他们在研究一款新产品前,需要了解现在市场上流行什么成分、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宣传点。
以前,这得靠市场部同事一点点去翻看各种报告和用户评论。
现在,他们把收集到的各种产品信息录入到一个智能表格里,人工智能就能一键分析,生成一个“卖点词云图”,哪些词被提到的最多,就说明那是当下的热点,整个趋势一清二楚。
原本需要半天才能整理完的分析工作,现在一两个小时就能搞定,而且这些分析结果还能作为公司的数字资产沉淀下来,方便以后随时查阅。
看完了这些需要大量动脑的“脑力活”,我们再把视线转向机器轰鸣的生产一线。
在蔚来汽车的生产车间里,过去班组长们有个很头疼的问题。
生产线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比如零件不对或者设备报警,信息就会发到工作群里。
班组长每天都要在海量的群消息里,手动把这些零散的异常信息一条条找出来,再整理分类,光是这个工作每天至少就要花掉半个多小时。
而现在,智能表格里的人工智能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监控员,它能自动读取群消息,一旦发现有异常警报,就立刻抓取下来,实时汇总成数据看板。
它甚至能自动识别出这是哪个车型、哪个工序出了问题,并定时把整理好的图表推送给管理人员。
仅仅在2024年,蔚来汽车一个生产模块的经理和主管就因为这个功能节省了大约8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去现场解决更复杂的生产难题,而不是浪费在翻看聊天记录上。
在东明石化这样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
巡检是排查安全隐患的重要环节,但人工巡检总会面临一些难题,比如现场环境复杂,巡检人员的经验水平不同,难免会有疏漏。
现在,他们也用上了智能化的手段。
巡检人员在现场发现任何一个安全隐患,比如一个阀门没关紧,不需要再手写记录,直接用手机拍张照片上传到系统里。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判断出照片里是什么问题,然后自动生成一个任务单,直接推送给负责这个区域的责任人,并且会一直追踪这个任务,直到责任人处理完毕并在系统里确认解决,整个流程才算闭环。
这就把过去依赖人口头传达、纸笔记载的模糊管理,变成了一个清晰、可追溯、自动化的安全保障流程。
这种智能化的改变,也延伸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零售门店。
比如服装品牌伊芙丽,在全国有上千家门店。
如何保证每家店的导购都能专业地介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
过去只能靠总部派人去零星抽查,效率低,覆盖面也小。
现在,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各地导购在自己店铺的工作群里开视频会议,模拟向顾客介绍一件新衣服,这个过程他们称之为“练货”。
神奇的是,人工智能可以“观看”这些练货视频,自动识别导购在介绍过程中提到的关键词,比如面料、设计亮点等,然后根据预设的标准,给这次练货的表现打分并给出评价。
这样一来,总部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通过一张实时更新的汇总表,清楚地看到全国上千家门店导购的业务练习情况,导购自己也能及时得到反馈,从而实现精准的培训和提升。
当然,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办公室里的人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开不完的会和处理不完的邮件。
在这方面,人工智能也开始扮演“减负”的角色。
以小鹏汽车为例,这家公司以快节奏著称,据说一个月要开上万场会议。
过去,会议记录和任务跟进是个大难题。
现在,他们在开会时,人工智能可以自动生成会议纪要,不仅记录了谁说了什么,还能智能地识别出会议中提到的待办事项,并自动把任务指派给相关负责人。
据说,这让他们的决策闭环速度提升了3倍。
同样,像影石Insta360这样产品远销海外的公司,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咨询邮件。
以前需要专人一封封地看,再分发给不同的同事,既慢又容易出错。
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先对邮件进行阅读和分析,自动提取出对方的来意和关键信息,然后判断应该由哪个部门来跟进,并自动发出提醒。
据估算,这套流程每个月能为他们节省超过200个小时的重复性劳动。
从新药研发到汽车制造,从安全巡检到门店管理,再到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的会议和邮件处理,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
它正在以一种非常务实和具体的方式,融入到中国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变成了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生产力工具。
它没有取代人的工作,而是把人从那些重复、繁琐、耗时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具创造性和价值的事情。
这背后,是中国企业积极拥抱变化、善用工具的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服务于人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