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obirch 失效分析

发布日期:2025-08-05 11:09点击次数:71

OBIRCH失效分析全流程解析

作为芯片级故障定位的黄金标准,OBIRCH(光学束诱导电阻变化)技术能精准定位纳米级失效点。本文将带您了解其原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技术原理与优势

工作原理:通过激光束扫描芯片表面,监测局部电阻变化(△R/R),定位高阻抗或漏电区域。核心优势:非破坏性检测,分辨率可达亚微米级(1μm以内),尤其适合封装后芯片分析。

二、典型失效模式及应对

假阳性信号干扰

表现:测试结果出现异常热点但实际无故障。成因:激光功率过高或样品表面污染(如助焊剂残留)。对策:调整激光参数(建议功率<50mW)+ 超声波清洗(去除污染物)。

深层次失效漏检

表现:芯片内部缺陷(如栅氧击穿)无法被表面扫描发现。解决方案:结合FIB(聚焦离子束)进行截面分析,或改用EMMI(电子发光显微镜)互补检测。

数据解读误区

常见错误:将热效应引起的电阻变化误判为电学失效。专业建议:同步采集红外热成像数据,建立多维分析模型。

三、检测流程优化建议

标准化操作:

环境控制:实验室温度25±2℃,湿度<40%RH(避免静电干扰)。校准步骤:每日用标准电阻片验证设备灵敏度。

案例参考:某5G芯片功耗异常,通过OBIRCH定位到电源环(Power Ring)铜层裂缝,经FIB修复后良率提升至99.5%。

🚨 注意:复杂失效需搭配SAM(超声扫描)、X射线等综合分析!

#失效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