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故事:梁思成林徽因渥太华完婚,婚礼日期选在李诫忌日:致敬先贤

发布日期:2025-10-25 01:41点击次数:96

参考来源:《梁思成传》《林徽因传》《营造法式》及相关历史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28年3月21日,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使馆内张灯结彩。

这场婚礼的主角是两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思成和林徽因。

宾客们谈笑风生,却少有人注意到新郎特意选择的这个日期。

这一天,距离一个叫李诫的宋代工匠去世,整整八百年。

李诫是谁?为什么一对新人要在他的忌日完婚?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深意?

【1】一场跨越千年的致敬

那个春日的下午,梁思成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在婚礼现场。

林徽因一身素雅旗袍,眉眼含笑。

亲友们都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留学生婚礼,却不知道新郎的心里装着一个沉甸甸的念头。

"今天是李诫先生的忌日。"梁思成在婚礼上轻声说出这句话时,在场的人面面相觑。

李诫?那是谁?

这个名字对当时的人来说,陌生得就像尘封在故纸堆里的一粒沙。

可对梁思成来说,李诫就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灯塔,照亮了他未来要走的路。

李诫,北宋元符三年进士,官至将作监,负责皇家工程营建。

他花了十几年时间,把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技艺系统整理成册,写出了那部惊世之作——《营造法式》。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宋代建筑的设计规范、施工方法、用材标准,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百科全书"。

可惜的是,这本书在明清两代逐渐失传,到了民国初年,几乎没人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部建筑经典。

【2】一个建筑学子的觉醒

梁思成第一次接触到《营造法式》,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时候。

那时候的他,学的是西方建筑学,脑子里装的全是古希腊的柱式、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的繁复装饰。

教授们讲到世界建筑史时,总是从埃及金字塔开始,经过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一路讲到欧洲文艺复兴,最后到美国的摩天大楼。

整个课程体系里,中国建筑只有寥寥几句:"中国的建筑都是木结构,不耐久,所以没什么研究价值。"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梁思成心里。

他是梁启超的儿子,从小听父亲讲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怎么可能接受这种说法?可偏偏他拿不出证据反驳。

那时候的中国建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连一本系统的著作都没有。

直到有一天,一位日本学者的著作改变了一切。

那本书里提到了《营造法式》,还配了几张插图。

梁思成看得如痴如醉,原来中国古代建筑有着如此精密的体系!斗拱、梁架、榫卯……每一个构件都有严格的比例和做法,比西方建筑的"五柱式"复杂得多,精妙得多。

他立刻托人从中国寻来《营造法式》的影印本。

那是一部艰深晦涩的古籍,全是文言文,还夹杂着大量专业术语。

普通人看了只觉得是天书,可梁思成却读得废寝忘食。

林徽因看着他抱着那本厚厚的书,经常熬到深夜。"你这样拼命,值得吗?"她问。

梁思成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值得。

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建筑不比任何国家差。"

【3】一个日期背后的情怀

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完成学业,准备结婚。

两个人商量婚期时,梁思成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徽因,我想把婚礼定在3月21日。"他说。

林徽因有些诧异:"为什么是这一天?有什么特别的吗?"

"这是李诫的忌日。"梁思成解释道,"我读《营造法式》这么久,越读越觉得李诫先生了不起。

他一个人,用一辈子的心血,把中国建筑的精髓记录下来。

要不是他,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永远都不知道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他顿了顿,接着说:"我想在这一天结婚,就是想告诉自己,我们这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继承李诫先生未竟的事业。

让中国建筑重新站在世界舞台上。"

林徽因听了,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她知道梁思成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生的使命。

而她自己,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好,就定在这一天。"林徽因握住梁思成的手,"我陪你一起,完成这个心愿。"

就这样,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渥太华举行了婚礼。

那一天的誓言,不只是两个人的爱情承诺,更是对中国建筑事业的承诺,对先贤李诫的承诺。

婚礼结束后,两个人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让这门濒临失传的学问重新焕发生机。

这条路有多难走?他们能不能实现这个宏大的目标?而李诫留下的《营造法式》,又将如何指引他们前行?

【4】从渥太华到北平:一场艰苦卓绝的寻访

回国后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开始了一段堪称传奇的建筑考察之旅。

1930年代的中国,战乱频仍,交通不便。

两个人带着简陋的测绘工具,坐着摇摇晃晃的火车、马车,甚至驴车,走遍了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穷乡僻壤。

他们爬上破败的寺庙,钻进布满蜘蛛网的阁楼,用手一寸一寸地测量那些古老的木构架。

林徽因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在山西五台山,我们在一座唐代佛寺的屋顶上待了整整三天。

那里到处都是蝙蝠粪便和灰尘,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可当我们终于测量完所有数据,发现那座建筑的结构和《营造法式》里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时,那种激动真是难以形容。"

正是这些实地考察,让梁思成逐渐破解了《营造法式》中的许多谜团。

书中那些晦涩的术语,在真实的建筑面前变得清晰起来。"斗拱"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精巧的木构件,承载着屋檐的重量,传递着力的美感。

他们发现,李诫在八百多年前记录下的营造法则,不只是技术规范,更蕴含着深刻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

中国建筑追求的不是永恒不朽的石材,而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木材会老化,建筑会修缮,可那种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却可以代代相传。

【5】一本书的重生:让世界认识中国建筑

1943年,梁思成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图像中国建筑史》的英文版。

这本书用现代建筑学的语言,系统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技术特点。

书中大量引用了《营造法式》的内容,并配以详细的测绘图纸和实地照片。

当这本书在国际建筑学界流传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人们第一次意识到,中国建筑不是"原始"的、"不值得研究"的,而是有着独立体系、精妙绝伦的建筑文明。

美国著名建筑史学家看完这本书后感慨:"我们过去对中国建筑的认识,简直是无知到了极点。

如果早一点读到李诫的《营造法式》和梁思成的研究,世界建筑史就不会那么片面。"

梁思成和林徽因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李诫未竟的事业——他们不只是研究古建筑,更是在为中国建筑正名,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文明在建筑领域的辉煌成就。

可惜的是,林徽因在1955年因病去世,没能看到更多成果的诞生。

梁思成在她的葬礼上说:"徽因这一生,最骄傲的就是我们一起为中国建筑做的那些事。"

【6】八百年后的回响:致敬从未停止

1963年,梁思成在病榻上完成了《营造法式》的注释本。

他用现代汉语重新诠释了李诫的著作,让这本古籍变得更容易理解。

书的序言里,他写道:"李诫先生用一生心血写下《营造法式》,我用半生心血研究它。

这八百年的时光,仿佛从未隔断过。"

2024年,当我们回望那场1928年的渥太华婚礼时,依然会被那份深沉的情怀打动。

梁思成和林徽因没有把婚礼日期选在什么吉日良辰,也没有追求什么浪漫仪式,他们选择了李诫的忌日,用这种方式向先贤致敬。

这份致敬,不只是对李诫个人的尊重,更是对中国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民族自信跌入谷底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中国文化不会断层,中国精神不会消亡。

李诫写《营造法式》时,大概不会想到,八百年后会有一对新人在他的忌日结婚,并用一生去践行他的理想。

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时,也许也没想到,他们的选择会成为一段佳话,激励着后来无数的建筑学人。

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它跨越时空,连接古今,让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生生不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