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09:36点击次数:121
周末愉快呀,心力经济这个系列都更新到第6期啦,真心感谢大家!现实里每天都有新故事发生,素材源源不断送上门来!那就接着干吧!
2025年9月6日夜晚,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上,星光似乎专为华语女电影人亮起,格外耀眼。70后、80后的东方女性电影人携手,三人同心,展现了女性力量的完美汇聚。
当颁奖人宣布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庇杯最佳女演员”得主时,全世界都看到辛芷蕾因在蔡尚君执导的现实题材影片《日掛中天》(The Sun Rises on Us All)中,贡献了既让人心碎又极具感染力的表演,成功登上影后宝座,成为首位来自中国内地、第三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女演员(前两位是巩俐和叶德娴)。
这届电影节上,华语元素可不止这一处亮点。就在两天前,另一位影坛传奇舒淇,以导演的新身份,携她耗时十年精心打磨的导演处女作《女孩》亮相,并成功入围了最高奖项“金狮奖”的竞争行列。这部影片深刻描绘了80年代中国台湾女性的成长轨迹,融入了舒淇自己的生命感悟,虽然最终没能捧回大奖,但光是片名,就透着一股与时代共鸣的强劲力量。
把这两条看似互不相关的荣耀轨迹,悄悄串联在一起的,正是本届主竞赛单元评委席上那位安静观察的“见证者”——赵涛。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固定女主角”,赵涛本人也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熟面孔,她主演的影片多次闯入主竞赛单元,甚至在2014年还当过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评委。
这次,她作为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不仅亲自参与并见证了辛芷蕾的荣耀时刻,更在一种奇特的时空交错里,观察着年轻一代如何将那份来自东方的、顽强且充满活力的女性力量,以更加多样和强劲的方式,展现在世界舞台之上。这描绘出了一幅横跨二十年、70后和80后华语女性力量传承与发展的壮丽图景。
她们三个,分别体现了这种精神力量的三种典型模式:深深扎根大地的“稳如磐石之力”,向内心深处探寻的“自我锤炼之力”,以及勇敢向外闯荡的“锐利如刀之力”。
“心力经济”的核心观点,是把“心力”(即精神力量、意志力、情绪和信念的总和)看作个人最珍贵的核心资源。这些人都是心力经济中的佼佼者。
赵涛(生于1978年)身上那股子“劲儿”,就像这幅画卷的底子和根基。在贾樟柯的镜头里,她演的角色,差不多就是中国社会二十年变化的“见证者”。
从《站台》里的殷瑞娟,到《三峡好人》中的沈红,再到《江湖儿女》的巧巧,她们不冲动、不张扬,连情绪失控的场面都少见。她们的坚韧,都藏在一种近乎无声的“承受”和“走过”里。
赵涛身上散发出的,是种返璞归真的独特韵味。她的美并不张扬夺目,反而带着泥土的质朴和岁月留下的印记。
“真、正、广”,这三个字能精准描绘赵涛在荧幕上下给人的印象。“真”,是她在表演里毫不做作、直击心灵的真实劲儿;“正”,是她塑造的角色历经沧桑却坚守原则的端正与本分;“广”,是她看似普通的身躯中,蕴含的宏大时代与群体回忆。
唯有秉持这种如大地母亲般坚韧的精神,才能像山峦一样沉稳有序,扛过时代抛来的重重困难。
她以独有的"精神力量",默默承受并化解着时代带来的种种磨砺。她不刻意去"征服"什么,而是选择去支撑、去担当!正因如此,她才能助力他人——凭借出色的英文功底,以及对中文作品的精准翻译与阐释能力,让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也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传递深刻的叙事力量。
那代女性在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练就了如磐石般坚固的生存本领,就是为了不被时代的巨浪冲垮。她,就是这股坚韧力量的延续者。
1976年出生的舒淇,就体现了这种力量的特质。
首次以“向内”视角进行的艺术性演绎。若说赵涛用“心力”承载了群体的共同回忆,那舒淇的“心力”就更侧重于将个人的伤痛转化为力量。
她转行当导演,把自身经历揉进作品的故事,就像个“向内挖掘宝藏”的寓言。
有人研究过张柏芝和舒淇的成长起点——张柏芝在艺术上的引路人是周星驰,舒淇则受到了侯孝贤的很大影响。
舒淇身上有着侯孝贤的那种文艺气质和创作灵感。她最近说,自己当导演拍戏时,意外碰到了侯孝贤电影里拍过的场景,感觉心灵上有了共鸣。(注:《女孩》中有个场景和侯孝贤拍的《千禧曼波》里的一个场景一样。)
2011年的时候,舒淇就有了想拍这部片的念头,到了2013年夏天,她就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剧本创作,直到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舒淇决定留在意大利,她在米兰的酒店里住了两周多,终于把这部写了十年的剧本给完成了。
在侯孝贤倡导的自然演绎理念影响下,舒淇学会了让内心归于平静。她把生命里那些不如意的经历,用十多年的时间慢慢消化、积蓄力量,最后用在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上。这个过程,就像是把被动地接受命运,变成了主动地创造人生;把曾经受伤的自己,变成了能掌控故事走向的主角。
舒淇的成长历程,就像一场悄无声息却意义非凡的自我重塑,有人形容她将曾经褪下的尊严一点点拾回,最终还加冕了荣耀。
“悔亡”说明她靠自身拼搏和成果,完全摆脱了过去,和自己的过往握手言和;“失得勿恤”,她选剧本演戏,好像更多是凭着喜好和交情,而不是算计商业利益。这份“无需担忧”的淡定和潇洒,正是内心无比强大且自洽的写照。“往吉,无不利”:不管是接着当演员,还是转行做导演,她都已步入一个“干啥都顺”的自在天地。
她向那一代女性展示了,当手中有了更多选择时,该如何用从时代中汲取的“坚强”,完成一场深刻的内心自我重塑与艺术境界的提升。
“鼎”就像个做饭和变魔术的地方。她把自己坎坷的人生故事、复杂的情感(像生的食材一样),都放进这个“鼎”里,慢慢“炖煮”和“变化”。
“鼎玉铉,一切顺遂,毫无阻碍”。“铉”是用来抬鼎的物件,是鼎和人的连接之处。“玉”代表着柔和、纯净、坚韧且珍贵。舒淇的表演风格,或者说是侯孝贤传给她的“秘诀”,正有着玉一般的特质。舒淇的“艺术秘诀”,是把生命里那些粗糙的“石头”,用一种如玉般柔和的方式,最终打磨成了艺术的“珍宝”。她体现了那种力量的“蜕变”模样。
1986年出生的辛芷蕾,把这种力量再次升级,变得更有攻击性、更向外扩张。她所处的这个时代,给了大家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也让人更想直接去竞争。其实,内娱荧幕上的85后女星们,都亮出了自己的本事和拼劲。
她那股子"劲儿",是在给父亲治病的艰难历程里磨出来的,带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冲击力。她那句广为人知的"我要火",可不是随便喊喊的,而是最能激发内心力量的号召。
它抛开了“是否要谦逊”的纠结,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一个明确的目标上。她挑选的角色,不管是丁白缨还是李李,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这种如利刃般的决心。最后,这种力量强大得能冲破文化的隔阂,在威尼斯收获了全世界的赞誉。
辛芷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她那副看起来“很不好对付”的样貌。她的目光、唇角都透着股倔强,仿佛在宣告“别来惹我,也别拦着我前进”。
这种明显的“冲劲儿”,并非无意义的暴躁,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后展现出的状态。它如同一个保护罩,把不相关的杂音和干扰都挡在外面,又像一把锐利的箭,直接朝着她的目标飞去。
"欲望"和"野心"并非消耗心力的对手,反而是让心力更集中、更强大的助推器。
辛芷蕾的成长之路,是场张扬又无畏的“闯荡之旅”。她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如何把从上一辈继承的“坚强”,打造成一把锐利无比、用来开疆拓土的“宝剑”。
她碰到了数不清的"围栏",比如非专业出身的门槛、多年不红的窘境,还有演艺圈对女演员类型的固定看法,但她没有被这些"围栏"绊住脚,而是用一种特别有力、果断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把它们打破。
"她渴望成名的心,就像推动事业巨轮滚滚向前的那根无比坚固的'车轴杆'"。
她象征着那股力量的“开创”式表现。
从赵涛演绎的“坚石”,到舒淇展现的“繁花似锦”,再到辛芷蕾诠释的“锐利之刃”——这不仅仅是三位优秀女演员的成长轨迹,更是一段70、80后华语女性内在力量成长的见证。她们携手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命画卷。
若要给这股在三代女性中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集体力量找个贴切的形容,那它就像一种“大地深处涌动的生命力”,完美展现了现代女性的柔韧与力量。
这种生命力的特别之处,不是体现在轻快的翱翔上,而是表现在它那沉甸甸的质感、长久的时间积淀,以及一去不复返的变化过程,就像地球深处物质历经的演变一样。
赵涛所达到的“磐石”状态,起始于如板块般承受压力并不断积蓄力量。它就像地壳里的沉积岩层,悄无声息地、一层叠一层地扛着时代变化带来的巨大重压。它不会大声呼喊,也不奋力反抗,而是以一种类似“无生命体”的顽强,把所有的动荡、分裂和痛苦,统统吸收并转化为内在力量。这份力量,是深藏地下、未经加工的“碳”,它成了后续所有故事的初始宝藏和价值根基。
舒淇所抵达的"繁花"之境,如同经历地心熔炉的锻造。在暗无天日的炽热高压中,生命里潜藏的伤痕与坎坷非但未被摧毁,反而在时光长河里反复淬炼,最终完成从粗粝碳石到璀璨钻石的蜕变。这种自我重塑的过程,如同将千钧重压转化为内在的精密晶体结构。"繁花"恰似钻石内部折射出的万千光芒,是历经磨难后绽放的夺目华彩。这份心力,堪称将苦痛升华为艺术的生命魔法。
辛芷蕾踏入"利刃"阶段,恰似钻石历经亿万年深埋地底,终于被地壳运动顶出地面,裂开表层后露出锐利锋芒。这颗淬炼千万年的"宝石"不再藏起锋芒,反而迸发出令人胆寒的锐气,不再向内寻求认可,转而向外劈开道路,以坚不可摧的质地重塑世界规则。这份力量,是开疆拓土的宣言书。
所以,这三位融合一体的女性力量,其实是一种在静默中打磨,在困境中凝聚,最后在光明中绽放锐气的、当代东方女性独有的、刚中带柔的力量。它有“巨石”般的稳固根基,有“鲜花”般的绚烂本质,还有“刀锋”般的果断气势。它不浮浅,因为它背负着真切的历史;它不软弱,因为它已在磨难中涅槃。
—— · 完结 · ——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