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9 02:46点击次数:80
"九一三事件后叶剑英写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作者:李祯荪
01
1971年10月4日,叶剑英以亲笔信的形式,致信毛泽东。
此信件在诸多过往出版物中仅以传抄的零散片段出现,且常伴有错讹与遗漏。广州叶剑英史料研究会珍藏有该信的手迹影印本,现特此将其公开展示于众。有利于深入研究历史问题。
主席:
万寿无疆!
林彪及其妻子、儿子背叛革命,黄、吴、李、邱等附和逆流,自以为凭借几名死党和几架飞机,散布几句流言蜚语,制造几项借口,便能实施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权力。然而,他们最终自食恶果,余党被擒,这一事件从反面教育了全党,提高了大家的觉悟和警惕,增强了党的团结和战斗力,充分证明了坏事若做到极致,亦能转化为好事。
自中央57号通知发布以来,军委直属的各个单位、各军兵种以及院校,依照总理的指示,有序地开展了分批、分区域的传达、学习、讨论、批判以及揭发工作。根据各单位的初步反馈:
一、显而易见,在常委会的传达过程中,提及林彪反革命集团的三阶段阴谋(暗害主席、广东割据、北逃投敌),同志们起初感到震惊,继而愤慨,最终听闻林彪之流自取灭亡,那股沉重的情绪便随之消散,转而化作一种释然的快慰,令人深思。
二、物证:在军委直属各兵种首长会议上,我们展示了一张林彪致黄永胜的亲笔信件(附照片),并选读了三篇相关交代材料(由王飞、江腾蛟、鲁珉提供),供大家审阅。这些确凿无疑的证据,彻底消除了部分人心中存有的疑虑,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迅速传达:根据中央的明确指示,揭露林彪叛党叛国的罪行是按照既定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的。我们逐步推进,逐级传达,并严格保密。然而,从传达的实际效果来看,显然是公开比隐蔽更为有效,迅速比拖延更为有益。大家普遍认同中央的意图,决定加快传达步伐,计划在十月中旬将相关信息传达至基层。如此一来,如同台风过境后天空万里无云,能够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充实与提升,组织得到调整与巩固。
一、战备由总参负责。
二、连队建设。总政负责筹备。
三、关于军工生产的相关情况,此部分内容由总后勤部与国防工业办公室共同负责筹备。
我自感思维贫瘠,能力有限,有时甚至滋生出“昔日之勇,尚且不及他人,如今年老,已无力作为”的负面情绪。然而,这并非正途。我应当积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不懈努力。
此次主席委我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我深感主席的信任之重,心中充满感激。然而,与此同时,我也深感惶恐,唯恐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胜任,以至于耽误了国家的大事。
在昨日的军委办公会议上,我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并恳请同志们时常给予工作上的指导。果然,在会上,大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和价值的宝贵意见。若我能虚心地向各位同志请教,特别是通过东兴同志获取主席的教诲,再加上在政治局会议上聆听总理及各位同志的指导,相信在工作上犯错的几率将会大大降低。我将全力以赴,请主席放心。
请赐见,以指导工作。
谨致
敬礼!
叶剑英谨上
1971年10月4日
02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声惊雷。曾在党章上被明文规定为“接班人”的副统帅林彪,竟然企图谋害毛泽东,直至驾机出逃,叛党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
“九一三”事件对毛泽东亦造成了深重的冲击。自林彪乘坐飞机逃离至9月14日傍晚,毛泽东在接获外交部转递的中国驻蒙古大使馆的报告之际,已连续两天两夜未曾合眼。一个月之后,他愤慨之情溢于言表,引用唐代诗人杜牧的“折戟沉沙”之句,以形容林彪的结局,连声感叹道:“我的‘亲密战友’,多亲近!”
“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理论和实践的破产。虽然当时毛泽东还未认识到这一点,但他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对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和错误,则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其中,林彪长期以来在军队建设上的错误,则是批判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叶剑英肩负起引领军队建设发展的重大使命。
9月29日,在毛泽东的审阅与批准下,中共中央发布了一则关于黄永胜等人离职反省的通知。鉴于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深陷林、陈反党集团的宗派活动,中央认为他们已难胜任当前职务,故作出决定,令其离职进行反省,并要求他们彻底交代问题。军委日常工作将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同时筹备召开军委办公会议,以实现集体领导。
10月3日,毛泽东同志审阅并批准,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撤销中央军委办事组的通知》:中央决定撤销军委办事组,并设立军委办公会议。军委办公会议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同志担任主持人,成员包括叶剑英、谢富治、张春桥、李先念、李德生、纪登奎、汪东兴、陈士榘、张才千、刘贤权等十位同志。该会议即刻成立,并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军委的日常事务。
10月4日,叶剑英向毛泽东主席致信,表达了对主席深切信任的感激之情,并汇报了军委就林彪叛逃事件的传达情况以及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在信中,叶剑英不仅对林彪的罪行进行了愤怒的挞伐,而且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剖析,同时满怀信心地宣告了他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叶剑英强调,迅速传达有关林彪罪行的文件“宁快勿慢”,正如台风肆虐过后的晴空万里,有助于在思想层面充实提升,并在组织上巩固调整。
终究,叶剑英坦率地抒发心迹:“偶尔也会滋生出‘我之壮年尚不及他人,如今年事已高,已无力为力’的自卑情绪,然而这并非正途。应当努力克服,不断学习,积极工作。”“请主席安心。”
在这封信中,一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叶剑英那份谦逊而谨慎的品格;另一方面,也不难察觉到毛泽东在晚年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即便是叶剑英这样曾在延安自由出入毛泽东家的“参座”,此刻也需“通过东兴同志传达主席的指示”,“若有闲暇,恳请赐予一见”。这无不显示出当时党内生活的不寻常。
03
幸而这一次颇感幸运。在深夜至次日凌晨的时段,毛泽东接见了叶剑英及新组建的中共中央军委办公会议的其他成员,周恩来亦一同陪同。
毛泽东说:
此次我外出游历已逾一月,行程遍及四方,踏足四个军区,寻访了各路豪杰,与他们交流时,主要谈论的是路线问题。若路线正确,即便身处逆境,亦能转危为安,无权亦可掌权,无政权亦可建立政权。反之,一旦路线错误,将导致一切丧失。
掷石阻路,混沙扰局,暗中拆台。
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发表的《我的一点意见》一文,便是对其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判。
华北会议召开之后,我方遂派遣李德生、纪登奎二人前往北京军区,着手对其进行了改组。同时,对军委办事组亦扩充了人员,意在融入新鲜血液。
对于该集团内部的部分成员,尤其是高级干部,我们应当竭力争取,力求将他们纳入我方阵营。对于那些反党集团,不过是空军中少数几个单位,成员寥寥无几,岂能小觑!若能成功将他们揭露出来,实乃一大善举。
论军队事:
军队亟需提升理论素养,消除公众对于干部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须知,投身革命事业,若不以马列主义武装思想,则难以胜任。因此,军队干部的思维方式应趋向多元化,摒弃单一化倾向。
必须整顿军队,彻底消除林、陈反党集团的不良影响。在政治教育方面,重点在于路线教育。虽然不断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却鲜少涉及路线问题。部队的作风已经遭到破坏,亟需进行改正。
军队的训练亦不免流于形式,然而唯有严格规范,方能铸就战场上的英勇。军队之强,源于日常的刻苦训练,亦仰仗于实战的磨砺。
毛泽东谈老同志问题时表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几位资深将领的打压,乃林彪一手策划。陈毅在华东地区任职期间,功勋卓著。
毛泽东对叶剑英说:为何昔时你们不前来寻我?请各自抒发一二,我亦略述数语。这一切,皆是林、陈二人一手策划。
毛泽东谈军委办公会议工作时表示:
此次行动旨在进行改组,而非简单的掺和。今后,办公会议应专注于研讨重大事务。过去,对于黄永胜的批评,往往忽视了对重大问题的关注,既不参与,也不谋划。我们必须吸取这一教训。在讨论重大问题时,务必邀请总理亲自出席。发布指示时,应使用军委的名义,而非办公会议的名义。政治局所讨论的问题,理应代表中央的立场。我们应做好充分准备,召开一次军委全体会议,邀请各大区的同志们参加,并征求他们的宝贵意见。
自此,“九一三”事件爆发后,毛泽东立刻将整顿军队、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的任务提上全军议程,并明确交由负责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同志负责。
“肩负重任于平定叛乱之秋,受命于整饬军队之刻。”1972年1月17日,叶剑英在致毛泽东的一封信中如此表达其肩负的沉重使命。确实,历史又一次将叶剑英置于革命斗争的风口浪尖。
面对极左势力的干扰与破坏,加之国家仍深陷“文革”的漩涡,整顿任务显得尤为艰巨。尽管军委扩大会议不得不延期,但在叶剑英的不懈努力下,军队的整顿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林彪“左”倾路线的错误,为部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