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推动社区物业管理企业取酬模式的转变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

发布日期:2025-08-10 16:34点击次数:153

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深刻变革,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商品房制度的建立、《物权法》和《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社区治理奠定了法律基础。然而,成熟的信托和信用管理体系的缺失,以及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仍然制约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这一领域的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各地如成都、上海等地的实践探索,通过文化活动、空间改造、党建引领等多种方式推进社区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社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物业资产形态的存在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当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取酬模式的制度性缺陷。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约90%的住宅小区采用包干制,酬金制仅占10%,这一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更为悬殊。这种状况实质上将本应基于信托关系的物业管理异化为简单的交易行为,既不利于保障业主权益,也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服务质量。

典型案例显示,物业服务费收取率低与服务标准不透明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北京某小区5.5元/平方米的物业费与不足50%的收缴率之间的矛盾,以及物业公司因补贴取消准备撤场的事件,都反映出当前制度的困境。虽然理论上存在业主自治的可能性,但专业管理的缺失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推动物业管理取酬模式从包干制向酬金制转变具有多重意义:

1. 酬金制更符合信托管理原则,明确区分业主资产与管理服务

2. 有利于建立透明、可持续的物业管理机制

3. 能够更好地适应物业管理成本随时间变化的客观规律

4. 有助于维护物业长期价值,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需要强调的是,酬金制的实施需要配套的专业支持和系统把控,不能简单理解为“一改就灵”。建议在行业管理和法规制定层面,明确要求商品住宅和商业物业必须采用酬金制,逐步淘汰包干制。

社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物业管理取酬模式的转型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更加科学、透明的物业管理机制,不仅能够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更能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现代化,应当从夯实社区治理这一基础开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