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两份停火备忘录草案曝光!乌方提议四国峰会,俄一句时机未到散场

发布日期:2025-07-29 21:13点击次数:53

2025年7月23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契拉昂宫内,俄乌第三轮谈判桌两侧的空气几乎凝固。 乌克兰代表团团长乌梅罗夫郑重提议:“8月底前举行俄、乌、美、土四国首脑峰会,结束这场战争。 ”

话音未落,俄方团长梅金斯基面无表情地回应:“领导人会晤? 时机远未成熟。 ”这场持续不到一小时的谈判,再次将两份停火备忘录的草案状态钉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它们躺在桌上,却隔着一条名为“主权”的鸿沟。

俄罗斯的“战后秩序”草案

俄方备忘录的核心是领土与地缘重构:要求乌军撤出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州(俄单方面宣称的“新领土”),承认克里米亚归属;禁止乌克兰接收西方武器,确立“永久中立国”身份,并将俄语列为官方语言。 佩斯科夫直言不讳:“两份草案立场截然相反,外交工作才刚刚开始。 ”

乌克兰的“主权优先”草案

乌方版本针锋相对:俄军必须撤出1991年国际公认的乌克兰领土;停火需覆盖陆海空全域,由美欧监督执行;明确保留加入北约的权利,并要求国际社会永不承认俄占区主权。 外交部发言人季希的定性冰冷而直接:“它们只是草案,共识为零。 ”

先停火还是先谈条件?

俄方坚持“政治框架先行”:停火须与乌克兰中立化、北约东扩终止等“根源问题”绑定,否则军事优势会在停火中流失。 乌方则咬定“停火是谈判前提”:“枪口下的对话没有公平可言! ”这种“鸡与蛋”的悖论,本质是战场筹码的博弈——俄军控制乌东20%土地,乌军靠西方援助死守防线。

尽管政治谈判僵持,战俘与遗体的交换成为黑暗中罕见的微光。 7月23日,双方确认三项共识:

超1200名战俘即将回家:俄方承诺释放被扣超3年的重伤者及年轻战俘,乌方则移交俄军战俘。 至此,伊斯坦布尔进程已换回超1000名乌克兰士兵。

3000具遗体的沉重移交:俄军已归还7000具乌士兵遗体,待乌方冷冻设备到位后,将再移交3000具。

24小时停火提议的拉锯:俄方多次建议在前线停火24-48小时,用于收殓遗体、撤出伤员,但乌方拒绝扩大为全面停火——担心俄军借机巩固阵地。

这些进展背后是残酷的代价:联合国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乌克兰平民伤亡同比激增47%,逾1500人死亡,前线地雷污染面积占国土20%,为二战以来之最。

这种“技术性谈判”的设计,实则是双方领导人的默契规避——梅金斯基强调:“领导人会晤是为协议收尾,而非讨论细节。 ”然而,工作组能否运转存疑:俄方要求顿巴斯民兵纳入战俘名单,乌方坚称“只认正规军”;俄方要求国际承认四州归属,乌方援引联大93国支持的“领土完整决议”强硬回击。

土耳其的挫败

作为东道主,土耳其外长竭力推动“人道破局”,却在停火议题上碰壁。 埃尔多安试图撮合俄乌美三方峰会,遭俄方冷拒:“政治基础未定,峰会毫无意义。 ”

美国的战略模糊

特朗普政府口头支持乌方备忘录,却未承诺安全保障或直接介入谈判。 5月与普京的通话中,特朗普仅呼吁“双方自行决定条件”,被欧洲批评为“撤出责任的前兆”。 国务卿卢比奥更暗示:“美国不会永远在场。 ”

欧洲的怀疑与自救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直言俄方“无意让步”,备忘录只是拖延战术。 德国、法国加速推进对俄制裁,2025年已冻结近200艘涉俄影子油轮资产,并探索“丹麦模式”——直接投资乌克兰军工生产,减少对美依赖。

谈判桌外的硝烟从未停止。 7月21日,俄军“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突袭乌军工设施;乌军单日出动316架无人机反攻,被俄防空系统击落。 这种“以战促谈”的消耗,不断削弱停火动力——俄国防部每日战报强调“控制线巩固”,乌军则在哈尔科夫地雷区缓慢推进排雷,每一步都淌着血。

推荐资讯